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523084
大小:514.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7
《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二十四节气有关。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大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
2、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颁布诏书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种传统已经
3、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凝聚力。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
4、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
5、,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邢莉)1.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A.将社会活动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B.在清明节,人们拜祭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C.清明节继承了上巳节的一些传统,人们在清明节踏青郊游,尽享春光。D.在现代生活中,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和植树。2.下列关于清明节起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清明节的起源不仅与寒食节有关,而且与古代已消失的上巳节有关。B.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近,而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节日。C.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
6、,由纪念介子推开始,推而广之要拜祭自己的祖先。-4-www.ks5u.com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D.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3.下列各项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清明之日,“桐始华”,古籍用极为简练的文字说出了清明的节气特点。B.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踏青,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C.古人常在农历三月初三那天到野外招魂续魄,后演变成踏青郊游,上巳节因此消失。D.到现代社会,那些积淀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使之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阅读下面的
7、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齐安郡晚秋①杜牧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歌借哪两个意向来表现“晚秋”的?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2)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5分)(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