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蜡染技艺旅游商品化研究---以安顺镇宁为例

非遗蜡染技艺旅游商品化研究---以安顺镇宁为例

ID:12515521

大小:233.50 KB

页数:158页

时间:2018-07-17

非遗蜡染技艺旅游商品化研究---以安顺镇宁为例_第1页
非遗蜡染技艺旅游商品化研究---以安顺镇宁为例_第2页
非遗蜡染技艺旅游商品化研究---以安顺镇宁为例_第3页
非遗蜡染技艺旅游商品化研究---以安顺镇宁为例_第4页
非遗蜡染技艺旅游商品化研究---以安顺镇宁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非遗蜡染技艺旅游商品化研究---以安顺镇宁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非遗蜡染技艺旅游商品化研究---以安顺镇宁为例1、相关定义1.1、相关概念的界定1.3.1屯堡屯,有聚集、驻守之意,主要有屯兵、屯田、屯垦等,屯兵指驻军防守,屯垦、屯田是指汉以后历代政府利用士兵在驻地或招募农民往一定地区开垦荒废田地的措施,也指为了政治与军事目的迁移各地民众向一地集中垦荒种地;堡,本音读作bǎo,在《辞源》中的解释为土筑的小城,如《晋书?符登载记》”徐嵩、胡空各聚众五千,据险筑堡以自固”。原指筑有防御性围墙的聚落,集防御与居住为一体,并不指单纯的防御性建筑(后来大多指纯军事建筑,如碉堡、桥头堡等

2、)。后主要指有城墙的村庄,在秦晋、贵州等地读音也改为bǔ,如:堡子、永庆堡(山西平遥)、吴堡县(陕西省),主要用于地名。”堡”古代又同”铺”,读音亦为pù,意为驿站,后亦用于相关地名,如:十里堡等。而屯堡作为军事驻守地的称谓最早出现在唐代,如韩愈的《昌黎集》卷21《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出入河山之际,六百餘里,屯堡相望,寇来不能为暴,人得肆耕其中。”1.3.2聚落聚落是指一定地域范围中人的生活和生存环境,同时也是一种在相关的生产与生活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共同体的居住形态,自古以来一直是人类聚居的基本模式单位

3、。”聚”,即聚居,侧重社会概念;”落”,即居住处,侧重环境概念。在《汉书沟恤志》中有记载:”贾让奏:(黄河水)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这反映了最早聚落的产生过程,即在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后,农业同渔业、牧业分离后,产生了固定的农业居民点(聚落)。而汉代《史记五帝本纪》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其中的聚、4邑、都也反映了中国古代聚落发展的过程。聚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们按照生活与生产的需要而形成的聚居的场所。伴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及与

4、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其具体形态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聚落是由功能空间、社会空间和意识空间组成,不仅是满足生活、生产活动的功能空间,是反映某种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社会空间,还是反映聚落群体共同信仰和行为规范的意识空间。每个聚落内部都存在着特殊的社会结构、活动、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形态。作为人类聚居的空间形式,现今通常所指的聚落概念大体包括村落、集镇、城市三个层次①,而狭义的聚落多指乡村村落,本文所界定的屯堡聚落也为此类。1.3.3聚落空间形态聚落空间形态包括两层含义:聚落空间和聚落形态。聚落空间是指聚落间

5、各组成部分空间形状及其组合形式。通常可分解为三个层次:外部空间、结构空间和宅院空间。聚落形态是指在一段时期内,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下,聚落呈现出来的聚落空间组合形式和内部居住者的社会形态。它既包括聚落的物质形态,如建筑、街巷、树木、田园、山地、河流等;也包括聚落非物质形态,如历史、风俗、宗教、艺术、社会组织等。聚落形态与聚落空间的区别在于聚落形态中加入了人的社会形态。本研究意图分析屯堡聚落空间与格局特点,又考虑屯堡聚落中社会社会结构、组织、文化、经济、观念等因素,所以采用”聚落空间形态”完整概念。聚落空间

6、形态受到经济、社会、历史、地理诸条件的制约。历史悠久的村落多呈团聚型,开发较晚的区域移民村落往往呈散漫型。城市型聚落也因各地条件不同而存在多种平面形态。聚落的主要经济活动方向决定着聚落的性质。乡村聚落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是农业,城市聚落经济活动内容繁多,各种经济活动变量间的关系,反映出城市的功能特征和性质。聚落的空间形态是聚落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外在特征,对传统屯堡聚落的研究离不开对其空间形态的分析,尽管其外部特征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由于屯堡聚落特有的传统性和习惯性,使其深层的结构能得以传

7、承与延续。①王绚.传统堡寨聚落研究——兼以秦晋地区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4:2551.2、相关概念界定1.4.1屯堡1.4.1屯堡屯,有聚集、驻守之意,主要有屯兵、屯田、屯垦等,屯兵指驻军防守,屯垦、屯田是指汉以后历代政府利用士兵在驻地或招募农民往一定地区开垦荒废田地的措施,也指为了政治与军事目的迁移各地民众向一地集中垦荒种地。堡,本音读作bǎo。原指筑有防御性围墙的聚落,集防御与居住为一体,并不指单纯的防御性建筑(后来大多指纯军事建筑,如碉堡、桥头堡等)。明洪武年二十六年(1393年)明太祖朱

8、元璋下令在贵州境内设置24卫所,卫所官兵约20万,卫所官兵3/10集中布防,7/10分散屯戍,农时屯垦,战时出征。屯军主要在关隘、交通要到外屯戍。屯戍地通称为为”屯堡”,或单称:”屯”或“堡”。①各屯堡都修筑围墙做防御工事,墙内有街巷,住宅院落列于街巷两侧,10青岛理工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为屯军军户使用。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这些屯堡屯戍性质淡化以至消失,随着人口迁入与增加,逐渐发展成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