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482943
大小:24.43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7
《中小学、幼儿园研训工作计划.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小学、幼儿园研训工作计划 中小学、幼儿园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研训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工作方式与形式,切实提高我市基础教育阶段教科研和师资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全面提升我市教育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素质的水平。 二、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 (一)教科研工作 1.工作思路 继续坚持“抓规范,转方式,突重点,重实效,促内涵,提质量”的工作思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有效教学实
2、验”、“三考”备考工作、“攀登英语学习实验项目”、“蹲点教研”和薄弱区域教研帮扶为重点,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创新教研方式,打造教研品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具体措施 (1)围绕一个中心 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这个中心,落实好《xx市教育局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海教研〔2013〕号)精神,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做好典型经验的总结与交流,打造精品,推广成果,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①召开我市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指导专家
3、工作会议,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扎实有效地实施调研与指导。 ②组织我市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指导专家深入学校进行调研和指导,充分发挥指导专家组作用,规范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打造具有xx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品。 ③加强督查和视导,规范学校课程设置与实施管理,促进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④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管理。通过送训下校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培训;充分利用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网”,做好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网络建构式评价;通过开展教学观摩、经验交流、优秀
4、课题展示等活动,推进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2)抓住一个关键 抓住教学质量评价这个关键,发挥评价促进学校发展的“杠杆”作用,研究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中小学学业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引导学校和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激励学校进行良性竞争,调动不同类型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①研制《xx市高考、中考质量增值评价实施方案(试行)》和《xx市小学教学质量监测实施方案(试行)》。做好相关信息采集、试评、征求意见、方案修改和组织实施等工作,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市实际和科学的学业质
5、量评价体系。 ②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检测的管理,完善管理制度,严格工作程序,落实工作职责制,更好地发挥期中、期末检测对教学的导向、评价和指导功能。继续实施初中期中、期末AB卷测试,面向全体学生,降低教学难度,体现评价的层次性、激励性原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进步和发展。 ③市、区、校要建立和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期中、期末测试及中考、小考成绩统计数据库,利用统计数据分析教学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与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狠抓四个重点 ①聚焦课堂教学,深化有效教学实验
6、 一是进一步加强“有效教学”课题实验管理。以实验基地学校为主阵地,加强“有效教学”研究;以学科教研为主线,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中心,加强教材研究、学情研究、教法研究和学法研究,优化课堂教学,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效果的体现、教学措施的改进以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开展研究,举办丰富多彩的观摩研讨活动,积极探索“有效教学”课堂新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是搭建交流平台。召开全市有效教学实验经验交流现场会,培植典型,提升经验,充分发挥有效教学
7、实验基地校的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走出一条符合我市实际的有效教学之路,打造我市有效教学特色。 三是加强指导与总结。建立常态的有效教学视导机制,加强对有效教学实验基地校、推广校的指导力度,帮助学校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总结提升经验。 ②抓实“三考”备考指导,提高“三考”质量 一是在上一学期“三考”备考调研的基础上,扩大备考调研与指导范围。采取集体备考调研和学科备考指导相结合,通过听课、评课、交流互动、查阅资料、意见反馈等方式,从备考方向,备考定位,复习的内容、备考的方法、资料的选择、
8、计划的安排、培优补差的措施、答题的技巧等方面加以指导。 二是组织我市学科骨干教师做好2014年高考、中考模拟考试的命题工作;组织2014年全市高考、中考统一模拟考试,及时做好成绩统计,撰写模拟考试质量分析报告,为学校备考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组织召开高考、中考、小考学科备考专题研讨会,分析考试命题动态,交流备考经验。 四是组织我市2014年小学毕业测试统一考试工作以及六年级综合科的考查工作。 ③扎实推进“攀登英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