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鲁教版七上音乐巨人贝多芬导学案

义务教育鲁教版七上音乐巨人贝多芬导学案

ID:12477301

大小:107.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7

义务教育鲁教版七上音乐巨人贝多芬导学案_第1页
义务教育鲁教版七上音乐巨人贝多芬导学案_第2页
义务教育鲁教版七上音乐巨人贝多芬导学案_第3页
义务教育鲁教版七上音乐巨人贝多芬导学案_第4页
义务教育鲁教版七上音乐巨人贝多芬导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鲁教版七上音乐巨人贝多芬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音乐巨人贝多芬》学案命制:陈振华审核:李因娥教师寄语: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只小船,理想是小船的风帆。——张海迪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结构,分析贝多芬这一人物形象。2、理解贝多芬的话的含义。3、学习运用人物外貌描写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应掌握的加点字的读音。磐石()喧嚣()深邃()重荷()门槛()2、解词。重荷:杂乱无章:惹人注目:二、理解探究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2.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3.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对这

2、些话是怎样理解的?三、合作释疑4.“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5.“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这句话应如何理解?四、课内精读客人在纸上写着:“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

3、,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6、贝多芬为什么经常拒绝客人探访?7、贝多芬为什么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8、假如你此时双耳失聪,请描述一下你的心情。五、拓展延移忆冼星海茅盾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作品的演奏,读过了他那玩语言的自传以后。那一次我所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是小规模的。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朋友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

4、,演奏当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实说,尽管是“小规模”,可是那一次的演奏还是十分美满的。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象他该是木刻家马达那样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我见过马达的一幅木刻:一人伏案,执笔沉思,大的斗篷显得他头部特小,两眼眯紧

5、如一线。这人就是冼星海,这幅木刻就名为《冼星海作曲图》。木刻家的用意不在“写真”,而在表现冼星海作曲时的神韵。它还远不能满足我的“好奇”。而这,直到我读了冼星海的自传,才得到部分的满足。从冼星海的生活经历,我了解了他的作品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气魄。他做过饭店堂倌,咖啡馆杂役,做过轮船上锅炉间的火夫,浴堂的打杂,也做过乞丐。什么都做过的一个人,有两种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压倒,虽有抱负,只成为一场梦;一是战胜了生活,那他的抱负不但能实现,而且必将放出万丈光芒。“星海就是后一种人!”——我当时这样想,仿佛我和他已经是

6、很熟悉的了。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新课标第一网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即将经过新疆赴苏联。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么!”我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我将这坐在我对面的人和马达木刻中的人作比较,也和我读了他的自传以后在想象中描绘出来的人作比较,我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然而冼星海却滔滔不绝地说起来。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计划,讲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他的话我已记不全了,可是,他那种气魄,却使我兴奋鼓舞。他说,他以后的十年中将以全力完成他的

7、创作计划。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因为他不但有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魄力,而且又是那样好学深思,勤于收集各地民谣的材料。他说他将在新疆逗留一年半载,尽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谣,然后再去苏联。现在我还记得他的《民族交响乐》的一部分计划。他将从海陆空三方面来描写我们祖国山河的美丽、雄伟与博大。他将以“狮子舞”、“划龙船”、“放风筝”这三种民间的娱乐,作为这伟大创作的“象征”或“韵调”,来描写祖国人民的生活、理想和要求。“你预备在旅居苏联的时候写你这作品么?”“不!”他回答,“我去苏联是学习,吸收他们的好东西。要写,还得回中

8、国来!”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啊!“要写,还得会中国来!”这句话,今天还响在我耳边,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他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生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经历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绮丽的色彩和声调。要是他不死,他一定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开头他就会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