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429813
大小:1.21 M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7-17
《海峡两岸乡村再造的比较与借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研究】海峡两岸“乡村再造”的比较与借鉴2015-08-25 休闲乡村新型城镇化,就是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劳动人口流失、耕地抛荒以致空壳村普遍化成为制约海峡两岸乡村生活品质、生态环境与乡村产业发展的瓶颈。出于乡村发展可持续的责任和潜在的生态产业回报预期,海峡两岸回归乡村生态建设的探索一直在坚持和试验着。如何探索在地化的生态、文化与产业有效融合的社会经济效益模式?如何创意和发掘新的价值链,建设有别于城市生态的富裕乡村?成为新型城镇化的焦点。“乡村再造”关系到民俗文化生态和环境生态的维系,台湾
2、“乡村再造”运动借鉴了日韩经验,官方极大重视和创意的加盟,以及乡村知识精英的回归创业,有力推动了“有机农业”、“无毒农业”、“乡村社区营造”、“乡村休闲产业综合体”、“主题民宿”等乡村实践,让台湾乡村充满田园情趣和创意的精致意向,成功带动了乡村生态的修复保育和乡村产业的再造优化。一、台湾“乡村再造”的经验台湾“乡村再造”的最大特色在于将中华传统元素和生态教育理念溶于创意之中,打造出独具东亚特色的乡村生态价值观,其成功的经验范式是围绕公民再造展开的“自下而上”的运作和村民的高度参与,尤其是基于文化与生态融合的多
3、元型态开展的“三生”农业运动。181官方政策支持很到位在这方面,官方在立法、资金支持、乡村基础设施投入、人力教育、市场宣导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通过对乡村民宿的合规认证、实施培根教育、“三生”理念宣导、乡村休闲线路规划等,有力推进了乡村产业串联和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以及在地人才的培养和回归。在立法上,2010年7月正式出台了《农村再生条例》,这是针对农村社区量身打造的首部法典,从产业、文化、生态与实质建设四个维度,规范并导向了农村地区的活化再生蓝图,规定10年编列1500亿新台币,采取“由下而上、计划导向、社区
4、自治、软硬兼顾”的执行策略,从乡村培根训练着手推动青年回乡根留乡村,从根本上活化农村生产与生活生态。其中,培根训练致力于“三生”理念的宣导、培训在地化乡村人才、提高乡村人文素质,尤其注重实效,课程设置都是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实行弹性上课制,92小时的四阶段培训课程要用一年半至二年的时间,通过不断检讨和整合不同意见与不同看法,来跟进并完善教学与实施效果。这样的培根训练有效凝聚了乡村价值共识,有着良好的影响与带动效应,一些乡村在实施社区营造和培根计划后,社区组织、乡村产业、文脉传承、生态人居环境的再生与自然整合也随之
5、不断优化。182“在地化”理念复活了乡村意识和乡村产业台湾乡村很流行的一个词叫做“在地化”,基于“在地化”理念,乡村社区营造和主题创意呈现出多元型态的在地特质,充分印证了基于原汁原味忠实地复原乡村文脉与传统风貌的创意是最可持续的产业成长资源的观点。“在地化”理念开始“自下而上”得以实施,并营造出对于乡村文脉与生态自觉的认同氛围,成为新的乡村产业型态的成长根基。典型如台南县“无米乐”社区的农村再生实验,基于传统资源复苏乡村文脉与产业,通过改造村庄修旧如旧,例如投资修缮嫁妆一条街的连排二层木屋,恢复老的碾米厂、老
6、教堂、钟表铺、诊所、红砖三合院等老建筑和传统产业,复原乡土生活场景,而现代感的记录电影“无米乐”进一步向外界传达了这里老旧乡村农家生活的怡然,营造出一种乡土情结,成功吸引了艺术工作者和年轻人驻留创业、办展。如此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元素的良性互动,使得这个老旧的村庄因着老旧古朴的魅力迎合了都市人的草根情怀而恢复了生机与活力,被誉为台湾乡村“活的博物馆”。18另外,经历“9·21”地震破坏之后的南投县埔里镇桃米社区,通过定位和挖掘生态资源优势,而重建了独特的在地生态休闲产业,在2013年旅游收入超过2400万元人民
7、币。同时,经济振兴加深了“在地化”的认同,使得在地乡村教育实践活动得以成功开展,如立足在地特色产业元素,经由农会在乡村社区推广国际流行的四健(身心手脑)教育活动,还配合开办家政成果展、茶艺大赛等营造乡村文化氛围,强化在地生产与生活的归属感与认同,让村民切实感受到在地文化与在地产业的价值魅力,让离乡青年和都市人重新感受到乡村的文化魅力,从而吸引更多的知识青年到乡村从事结合当地文化的艺术创意项目,进而在传统的基石上让乡村文脉与乡村产业有了传承与发展的无限空间。3高效运作的乡村社区组织让“自下而上”的推动有了根基在
8、台湾“自下而上”的乡村社区营造推行过程中,高效运作的社区组织带动了乡村居民的高度与自发的参与,在乡村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和互动,从而能最大化依据村庄和村民需求提出本村的再生计划,确保了社区自治管理模式的成效和乡村社区再造的成果。此外,经由社区组织和公益组织的互动,为乡村社区再造注入更加广泛的公共资源和志愿服务,推动了村庄公民意识和道德自觉的养成。18在此基础上,订立村庄社区公约来确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