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希拉里与佩林_妇女运动_性别政治和美国总统大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美国研究》2009年第1期希拉里与佩林:妇女运动、性别政治和美国总统大选张璐〔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论述女性政治家希拉里和佩林得以参与2008年总统大选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指出这次总统大选在美国性别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本文认为,希拉里和佩林得以参与总统大选是基于美国妇女运动前两次浪潮取得的政治成果,即女性取得投票权和妇女参政率的提高。与此同时,她们的参选也是美国妇女运动努力与美国党派政治进行互动的一个结果。希拉里的参选反映了美国主流妇女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与民主党结成政治联盟的现实
2、。民主党对女权领域重要主张的吸纳及对女性参政的支持,是希拉里得以在这次总统大选中成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之一的重要因素。而佩林的参选则反映出在妇女运动的推动下,女性选民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越来越受到政党的重视。她获提名是共和党试图吸引女性选民,以抗衡民主党在女选民中的传统优势而做出的选择。关键词:美国政治美国文化总统大选性别政治女性政治家党派政治性别差2008年美国第44届总统选举尘埃落定,贝拉克·奥巴马成为了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的当选被美国和世界公众普遍看作是美国社会种族关系的一次历史性转
3、折。其实,与奥巴马当选美国第一位非洲裔总统相比,此次大选中同时出现了两名备受瞩目的女性政治家,这也具有同样非凡的里程碑意义。一位是曾在预选中与奥巴马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展开激烈角逐的前纽约州参议员、现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另一位则是被共和党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的阿拉斯加州女州长萨拉·佩林(SarahPalin)。《华盛顿邮报》称,如果撇开意识形态,2008年应该希拉里与佩林:妇女运动、性别政治和美国总统大选·81·被称为“女性年”。①事实上,除了希拉里和佩林跻身总统竞选,美国女性在国会中占有的
4、席位也创下历史新高,其人数在参议院中将达到17人,在众议院中则将为74人,这充分显示出女性在此次美国大选中的政治崛起。②《纽约时报》在大选前评论说,民主、共和两党都将“争取成为女性的所想,”指出女选民近年来在美国总统选战中日益增长的重要性。③希拉里和佩林此次参与大选,使“性别”因素在美国总统竞选的历史中从一个“隐性基因”变成“显性基因“,凸显了性别政治在美国总统大选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希拉里是第一位对美国总统一职发起最具实力冲击的女政治家。虽然她与总统一职失之交臂,但她巨大的公众影响力,以及她在民主
5、党预选中与奥巴马之间不折不扣的竞争,使她成为美国一位耀眼的女性政治家。佩林是共和党历史上第一次被提名的女性副总统候选人,其意义耐人寻味。虽然由于希拉里和佩林的出现,第一次使全球大多数人从性别角度关注美国的总统大选,但事实上,性别如同种族一样,一直是改变和推动美国的政治进程的一股重要力量。本文认为希拉里和佩林两人得以跻身总统大选,是美国妇女运动逐步涉足党派政治,且与主流党派日益紧密政治互动的结果。本文将着力考察希拉里和佩林参选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对美国妇女运动和美国选举政治的影响。一美国妇女参政与妇女
6、运动概况美国妇女的参政水平,如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是和妇女人口比例失衡的,这反映了妇女在政治领域的集体失重。虽然近些年来美国的高级领导人中出现了像奥尔布赖特(MadelaineAlbright)和赖斯(CondoleezzaRice)这样有份量的女性政治家,但是就美国的代议制而言,女性作为一个整体,其参政比例是明显偏低的。在20①LoisRomano,“IdeologyAside,ThisHasBeentheYearoftheWoman,”TheWashingtonPost,Octo2ber2
7、4,2008,A01.②这里指的是美国2009年第110届国会,相关情况参见CenterforAmericanWomenandPolitics(CAWP),“RecordNumbersofWomentoServeinSenateandHouse,”November5,2008,http://www.cawp.rutgers.edu/press_room/news/documents/PressRelease_11-05-08.pdf.实际上,1992年也曾被美国媒体和评论家称为“女性年”,因为当年
8、两党的女性候选人、女性被提名人,以及竞得参众两院及州级职务的女性人数,也创下历史记录。可参见RonaldKeithGaddieandCharlesS.Bullock,III,“CongressionalElectionsandtheYearoftheWoman:StructuralandEliteInfluencesonFemaleCandidacies,”SocialScienceQuarterly,Vol.76,No.4,(December1995),pp.752~753.③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