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乐中感受音乐

在快乐中感受音乐

ID:12398937

大小:2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6

在快乐中感受音乐_第1页
在快乐中感受音乐_第2页
在快乐中感受音乐_第3页
资源描述:

《在快乐中感受音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在快乐中感受音乐 曾经有一位作家说过,他认为有两种人不可能成为作家,一种是生活很贫乏的人;另一种是对生活缺乏艺术感受能力的人。可见音乐感受力的重要。音乐感受力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怎样使感受音乐不流于形式,让学生能从中体验到快乐,是我们一直在思索的问题。一、在情境中感受音乐是一门充满艺术性和情趣的学科。通过各种音乐要素的变化,呈现给人以不同的情感体验,但对初学音乐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还不能完全准确地通过音乐要素去感受理解音乐,此时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

2、来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寓教于乐,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比如:一年级《小青蛙找家》一课,教学时,教师说:“小朋友,有几只淘气的小青蛙在外面玩耍,天色渐晚,它们连忙往家走,请听听它们的步伐节奏是怎样的?”然后出示节奏xx︱xx︱,加上童谣“跳跳,呱呱”进行练习。练会后,教师再说:“天色越来越暗了,可是小青蛙还没有到家,它们心里好着急啊!听听现在它们的步伐节奏是怎样的?再出示节奏XXX︱XXX︱,加上童谣“跳跳跳,呱呱呱”练读。这样通过创设情境,层层递进地去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在变化中感受音乐是灵动的,不断变化的

3、,哪怕只是一个细微的变化,都会带来全新的体验,因此,教学中要善用“变化”这一法宝。比如:三年级《美丽的黄昏》一课,在歌曲学会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快速”演唱,让学生讨论用这种速度演唱有何感受?适合表现这首歌曲吗?为什么?学生说:“快速与歌曲中黄昏静谧的意境完全不相符。从而使学生明确了音乐中速度与情绪的关系。教师再将四三拍的歌曲用四二拍来弹奏让学生演唱,体会节拍变化后歌曲风格的改变。就这样以音乐为主线,引导学生在变化中聆听,在变化中感悟音乐各要素的作用。一、在律动中感受“动”是儿童的天性。音乐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级高低的不同,心理特点的不同,

4、采用不同的动起来的方式来感受音乐。比如: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表现自己,因此可以用一些比较生动活泼的肢体语言来感受音乐,使他们各个感官通感活动起来,加深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但教学中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肢体语言比较贫乏,呆板木讷,此时,教师可以运用榜样示范的作用,找一些表现突出的孩子进行示范引导,有一定的效果。而高年级学生随着心理的成熟,比较内敛,情绪情感不易外露,在感受音乐的时候,重要的是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因此,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巧妙,要有针对性,甚至可以根据孩子的已有能力,设计稍有难度的问题,让他们的头脑动起来。二、在活动中

5、感受活动指的是音乐活动,也是音乐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活动是在感受基础上的体验与表现,而通过活动又能使学生的感受得到升华。比如:用打击乐器为音乐伴奏。让学生运用自己对打击乐器的认识和了解,去尝试选择乐器,并根据乐器的音色创编合适的伴奏型。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做出不恰当的选择,比如发出长音的乐器,学生创编了时值比较短的节奏;而发出短音的乐器,学生创编时值比较长的节奏。此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让学生纠正错误,进一步巩固对打击乐器的认识。学生在这样轻松愉悦和张扬个性的氛围里,体验和感受打击乐器的音色和节奏,这种感觉既深刻难忘,又富有情趣。三

6、、在联想中感受音乐音响随着时间的流动而展现,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实物形态的具象性,这就为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自由的空间。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思想驰骋的时间与空间。比如:在欣赏《野蜂飞舞》时,教师在没有介绍任何作品信息的情况下,开门见山地让孩子们听音乐,但要求孩子们必须在聆听的过程中脑海中要想象一个画面或者一个故事情境,只见孩子们有的闭上眼睛沉浸其中;有的随着音乐节奏摇头晃脑;还有的模仿音乐中乐器的演奏……待乐曲完毕,孩子们的小手高高举起。有的说:“我觉得像猫和老鼠在捉迷藏,小老鼠在慌里慌张地躲藏,大猫在后面奋力地追着。”还有的说

7、:“小兔子正在悠闲地吃草,突然,一只大灰狼出现了,向小兔子扑过来,小兔子惊恐地逃跑。”……孩子们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自己感受到的音乐。此时,曲名不重要了,标准答案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孩子们个性思维的展现。这样的欣赏恐怕更能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吧!以上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一点点尝试。音乐感受力的发展是促进其他音乐能力发展的基础,我们的尝试才刚刚开始。希望能让我们的孩子在情思交融的音乐感受中爱上音乐。因为生命有了音乐,才会多姿多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