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气象学会

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气象学会

ID:12372190

大小:102.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7-16

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气象学会_第1页
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气象学会_第2页
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气象学会_第3页
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气象学会_第4页
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气象学会_第5页
资源描述:

《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气象学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光华工程科技奖提名书被提名人姓名张强专业或专长干旱减灾技术拟参评学部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提名人姓名/提名学会/提名机构(港澳台)甘肃省气象学会光华工程科技奖办公室印制二〇一七年六月一日13被提名人情况姓名张强性别男出生地甘肃靖远出生日期1965年9月10日民族汉族毕业学校南京大学最高学历硕士研究生专业或专长干旱减灾技术专业技术职称研究员所在单位甘肃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行政职务副局长主任通信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东岗东路2070号邮政编码电子邮箱单位电话住宅电话手机传真13主要学历和科技工作经历(限800字):1983年9月-1987年7月在成都气象学

2、院攻读学士学位;1993年9月-1996年7月在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曾赴美国的theUniversityofArizona、theUniversityofMaryland、NOAA和意大利的ICTP等机构长期学习交流。1987年开始在中科院兰州高原大气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8年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02年至2008年任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研究所所长,2003年至今任甘肃省气象局副局长,兼任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兰州国际环境蠕变研究中心主任;还兼职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及中国气科院教授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长期围绕干旱、沙尘暴、冰雹

3、和大气污染等关键科学问题及陆-气相互作用和气候变化机理等基础科学问题开展研究,主持完成国家“973”、科技支撑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和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12项。其研究工作提升了干旱监测预测与减灾技术,发现了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新特征,揭示了旱作农业响应气候变暖新规律,提出了绿洲小气候维持机制,发展了沙尘暴理论和预报评估技术,对干旱山谷城市大气污染机理和对策取得了新认识,开发了干旱区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建立了西北干旱、沙尘暴和冰雹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评估技术系统,使干旱和沙尘暴预报准确率分别提高了10%和12%,对大气污染治理发挥了关键决策作用,为旱作农业发展提供了重

4、要技术支撑,取得了重大社会经济效益。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次和省部级科技奖14项;在国内外发表论著455篇,其中SCI收录89篇,EI收录26篇,论著12部,被SCI论文和CSCD分别引用720次和4230次,在近年《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大气科学领域一直排名前茅。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了我国陆-气相互作用研究水平,获得了Christine和Sayed等同行权威专家高度肯定,产生了重要国际学术影响力。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邹竞蒙科技人才奖、赵九章优秀青年科学家奖等荣誉或奖励。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干旱研究团队,指导培养

5、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近50人。13主要成就、贡献介绍(限1500字):被提名人围绕干旱、沙尘暴减灾技术及陆-气相互作用研究方向持续开展深入研究,在SCI和EI刊物分别发表论文89篇和26篇,论著12部,被SCI论文和CSCD分别引用720次和4230次,开发了现代化的西北干旱、沙尘暴和冰雹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评估技术系统或平台,获1项国家进步奖、1次全国创新争先奖和14项省部级科技奖。不仅在防灾减灾中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还获得了重要国际学术影响力。其主要贡献有:一.对干旱和沙尘暴等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科学突破1.提升了干旱监测预警及减灾技术。揭示了西北干旱发生发展

6、规律,建立了干旱形成物理模型,开发了新的干旱预测指标、监测指数和监测设备,创新了干旱区陆面水分循环理论,开发了改善陆面水分分配、合理集雨补灌、适宜期播种等抗旱新技术,开发了干旱监测预警预报系统。2.发展了沙尘暴理论和预报评估技术。对沙尘大气运动规律和地面起沙机制取得了新认识,系统改进了沙尘数值预报模式,创新了沙尘暴预报技术,发展了沙尘定量监测技术,研发了沙尘暴影响定量评估方法,建立了新一代沙尘暴预报和影响评估系统。3.发现了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新特征。系统认识了干旱区陆面水热过程新特征,首次揭示了陆面非降水性水分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发现了干旱区超厚边界层现象及其形成机制,首

7、次提出了干旱山地垂直平流对地表能量平衡重要作用,改进了湍流闭合方案和非均匀下垫面通量-廓线关系,发展了非均匀大气边界层理论,建立了干旱区陆面参数化方案,发展了干旱区陆面过程模式。4.揭示了旱作农业响应气候变暖的新规律。揭示了旱作区作物生理、生态及光、热、水和土特性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规律,发现了气候变暖对作物种植结构、病虫害及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特征,建立了气候变暖影响与海拔高度的定量关系,提出了应对气候变暖的旱作农业技术对策。5.提出了干旱山谷城市大气污染机理及技术对策。发现了山谷城市气溶胶对强边界层逆温形成影响机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