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369281
大小:35.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7-16
《崇阳县隽水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说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崇阳县隽水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中图分类号:[TU985.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项目概况 1.1区位分析 崇阳县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武汉155公里。通过崇阳特色的公共环境建设提升周边地块价值,吸引外来投资,这也为公园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平台。隽水河发源于通城县幕阜山北麓,经陆水河汇入长江,隽水河在崇阳县境内长约67公里。隽水公园为隽水河崇阳县城区段,西起崇阳二桥,东至浪口大桥,全长约9公里,规划总面积约270公顷。 1.2现状分析 隽水河两岸现有居住用地密集,多为私房,由于建设年代较早,缺乏现代化的城市规划引导,城际线较为凌乱。同时
2、县城严重缺少公园、生产绿地、街头绿地及小游园等公共绿地,居民难觅休闲游憩场所,缺乏户外公共体育用地。近年来,随着以工业化为主导产业的块状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特别是水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切实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隽水河流域资源,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保持优美的自然风光,这对全面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总体规划 2.1、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城市绿化条例》 4、《公园设计规范》 5、《崇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6、县城建局及规划局提供的相关项目资料和要求 7、现场踏勘结果
3、 2.2规划创意 人、水、城: 水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在文化要素方面,设计者在对基地充分研究,对历史文脉、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的充分发掘的基础上加以升华,体现其特色与脉络,延续地方特有的历史文化特质,创造真正属于“此时此地”的可以与当地居民达成共生的景观环境。只有关注场所与人的关系,尊重人们对水环境的体验,感受历史文脉的延续,才能通过现代化的规划和滨河景观设计展现其历史文化渊源,丰富滨水岸线功能,最大化的挖掘自然财富的经济和文化潜力,为市民和游人创造舒适、多功能的游憩空间,达到提升城市形象的目的。 铜鼓之乡,戏曲之乡 据考证,崇阳出土的青铜鼓为商代晚期,距今有三千多年,是我国目前
4、见到的最早铜鼓。它堪称绝世之珍品,可谓青铜的瑰宝。是研究我国古代青铜艺术和奴隶社会礼乐制度珍贵的实物资料。 崇阳提琴戏《双合莲》在央视热播,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戏剧是由崇阳民间艺人创作的一部长篇叙事诗,被专家誉为“汉民族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诗篇叙述的是发生在清末道光年间一个真实的爱情悲剧故事。剧中塑造的人物郑秀英,表现了中国妇女忠于爱情、追求自由生活的美德。崇阳人民把它改编成提琴戏,传唱至今。本案选择最具崇阳地域特征的铜鼓与戏曲文化为公园历史文脉载体,结合水域公园的自然生态特征相应展开叙述。 2.3规划定位 体现崇阳本土特色,挖掘崇阳历史文化渊源,集大型绿化、观河游
5、览、健身功能为一体,形成自然、休闲、舒适的天府花园。 2.4规划目标 满足蓄洪防洪,避灾防险的功能;提升观河游览、文化艺术的需求;提供滨河亲水、休闲健身的场所;提高对南岸的关注度,达到生态保护、持续发展的目的。 2.5规划分区 本方案由西向东逐渐展开画面,设计创意以“活力天城、富饶崇阳”为主线,按起点-----发展-------高潮--------展望的过程展开叙述。各个景点如国画散点透视般地融入整个公园中。在功能分区上,将地理位置、周边环境融入其中整体考虑。各景区自然过渡,全园如一线串珠般有机地融合成生动的熠熠生辉的艺术整体。 全园按场地使用特征规划为四大分区: 1、居
6、住与生活区(二桥至电站北岸),以服务性为主,满足居民生活,设置集中拆迁安置点,体现民俗风情。 2、历史与文化区(电站至四桥两岸),为整个公园的高潮部分,发掘崇阳历史痕迹,展现崇阳建设成就,满足居民亲水娱乐。 3、休憩与旅游区(四桥至浪口大桥北岸及南岸部分地区):以生态绿地、旅游休闲为主,通过融入地方特色发展旅游产业。 4、自然与生态区(浪口大桥南岸):自然生态为主,合理而少的人为介入。规划城市背景林地及生产绿地。 三、分期建设 考虑到城市发展速度及建设成本等因素,本案提出隽水河公园可分为两期建设。 3.1一期建设:以“活力天城”为设计主题 电站至四桥段为县城人流高密
7、度区域,集中反映了崇阳县城的整体形象,规划为一期建设用地,用地面积约31.4公顷。设计中将该地段隽水河与沿河大道、下津大道、南河村三巷间现有建筑基本拆除,按高层建筑形式就地重新规划,形成错落有致、形态丰富的天际线。强调律动,展现新天府的时代活力。设计分为铜鼓印象、戏曲留声、隽水烟波三个主题景区。 1、铜鼓印象:为电站至一桥北岸段。在北岸以崇阳最古老的南北大街为轴线设计铜鼓楼,以鼓为名,借物化景。并与南岸铜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