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351650
大小:5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6
《“扬中华美德、传敬老之道”重阳节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扬中华美德、传敬老之道”——曙光路小学2012年重阳节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风俗及民族文化含义2、鼓励儿童自己动手,做礼物送给老人,提高动手能力3、培养儿童敬重老人、关心老人的良好品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二、活动时间安排:1、重阳节知识讲座及活动动员:星期二(10月16日)下午夕会,校园电视台直播2、学生准备阶段:10月16日——23(周二)A、捐赠组:收集学生捐赠物品(收集负责人:罗洁蕾)B、校园表演组:四、五、六年级准备一个重阳节节目,可自愿报名(4-8个人表演)如重阳节相关诗歌朗诵、《采桑子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负责人:班主
2、任)C、现场慰问组、卫生组:每班派中队长去社区慰问。(负责人:各班中队长)D、现场表演组:《谁料皇榜中状元》四人节目组(四二班学生:朱菲洋、刘卓灵、瞿孜帆、邱晨。排练负责:周小敏)《海燕新说》节目组(学生:彭捷、李镜萍。排练负责:刘莹)E、现场慰问教师组:袁霞、邓运芝、郑亮仁、姜南(拍照)三、活动具体安排:组别具体内容时间安排负责老师负责学生备注捐赠组全校同学捐赠物品10月16日-23日罗洁蕾、廖一唯学校统一发动、收集捐赠物品校园表演组表演重阳节相关诗歌朗诵、《采桑子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也可以以其它形式多样的表演10月16日-23日排练班主任自愿报名四、五、六年级学生
3、每班4-8人10月23日夕会校园电视台表演、评优、评奖,加班级分现场慰问组、卫生组每班派中队长去社区慰问10月23日下午第六节课姜南18个班中队长现场表演组《谁料皇榜中状元》四人节目组周小敏四二班学生:朱菲洋、刘卓灵、瞿孜帆、邱晨要求四个学生穿戏曲服和化妆《海燕新说》节目组刘莹六二班学生:彭捷、李镜萍秋季校服、化妆现场慰问教师组袁霞、邓运芝、郑亮仁、姜南(拍照)曙光路小学2012年重阳节讲座稿一、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意义: 同学们,你们知道重阳节吗? 重阳节在哪一天? 重阳节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登高辟邪,祈福免祸) 你知道重阳节有什么新的意义?(尊敬老人) 在重阳节即将来
4、临之际,我们利用这次活动,来体验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增长我们的见识,加深我们对自己亲人特别是老人们的感情。这是很有意义的。 播放投影仪(活动课件):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
5、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戴的。 现在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
6、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二、亲身体验相关习俗: 上午: 1、赏菊花。 教师相机介绍: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
7、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2、登山或登高。 教师相机介绍: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