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319967
大小:1.07 MB
页数:99页
时间:2018-07-16
《年审计专业相关知识初级中级审计师知识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部分 宏观经济学基础——第一章 概论 【考试要求】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3.国民收入核算 4.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本章内容中级资格与初级资格的考试要求相同。 第一节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1.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2.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明确提出建立一门宏观经济学,后来西方宏观经济学就是在凯恩斯《通论》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 3.1948年,美国的萨缪尔森将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学派相结合
2、,出版《经济学》,形成新古典综合学派。 4.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西方出现严重的“滞胀”——经济增长停滞(产出不变)、存在大量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通货膨胀与失业率同时上升),以反对国家干预为核心思想的新自由主义学派占据主流经济学地位。 【例题1·多项选择题】 西方国家出现的“滞胀”,指的是几种经济现象并存,它们是: A.经济增长停滞 B.外汇收支停滞 C.产业结构失衡 D.通货膨胀 E.存在大量失业 『正确答案』ADE『答案解析』滞胀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存在大量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研究对象——社会总体的经济行
3、为与总量经济关系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主体(家庭、企业)的经济行为 2)总体经济行为≠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 由于经济个体和总体所追求的目标不同,以及总体经济中的个体经济活动是相互影响的,对微观经济是正确的东西,对宏观经济未必正确。 2.研究内容 1)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2)宏观经济学研究总体经济行为与总量经济关系,即: ①国内生产总值、就业和价格水平如何变动 ②总供给和总需求相互作用如何决定国内生产总值和价格水平 ③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变动及其原因 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决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两个重要因素 【例题2
4、· 第99页多项选择题】(2012中) 下列各项中,属于宏观经济学研究内容的有: A.就业 B.通货膨胀 C.财政政策 D.企业利润 E.国内生产总值 『正确答案』ABCE『答案解析』D项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二、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一)市场失灵概述 1.市场失灵(市场失败):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不能有效配置资源。 2.市场失灵的原因 1)公共物品、外部性、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 2)宏观经济失衡、收入分配不公、经济秩序失范 3.克服市场失灵的途径——政府干预 【例题3·单项选择题】 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被称为: A.市
5、场混乱 B.市场失灵 C.市场失控 D.市场无序 『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即存在市场失灵。 【例题4·多项选择题】 市场失灵情况包括: A.公共物品 B.外部影响 C.完全竞争 D.不完全信息 E.寡头竞争 『正确答案』ABDE『答案解析』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公共物品、外部性、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以及宏观经济失衡、收入分配不公、经济秩序失范等。 (二)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的基本属性(区别于私人物品的标志)——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含义示例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提供出来后,增加消费者数量不需要额外增加生产成本(增加一个人的
6、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某个人收听广播并不影响他人收听广播非排他性公共产品无法排斥那些不为物品付费的人使用,或者排他的成本过高以至于变得难以实现某个人无法阻止他人去同时收听广播 2.纯公共物品VS准公共物品 含义示例纯公共物品完全的非竞争性及非排他性国防、外交、法律、法规、灯塔、港口准公共物品有限的非竞争性及非排他性自然垄断型:具有可排他非竞争性,如下水道系统、供水系统、铁路运输系统、基础科学研究工作等 第99页优效物品:无论收入水平如何都应消费或得到,如社会卫生保健、中小学教育、传染病免疫等 【例题5·多项选择题】(2014初) 划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
7、主要依据有: A.对称性 B.竞争性 C.排他性 D.稀缺性 E.透明性 『正确答案』BC『答案解析』公共物品的基本属性(区分公共、私人物品的标志)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例题6·多项选择题】 下列属于公共物品的有: A.警察 B.灯塔 C.国防 D.电视机 E.汽车 『正确答案』ABC『答案解析』选项DE均属于私人物品。 2.市场失灵表现 1)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任何人都可以免费消费,生产者也就不愿意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 2)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