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307077
大小:3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6
《茶园栽培管理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茶园栽培管理技术。注意浇透水茶苗收到后,第一时间种下,必要时修剪树苗的枝条控制和多余的叶子,减少水分和营养的流失。 第二保持土壤的湿润(勤浇水) 第三要遮阳一个星期 第四要把泥土按实 1.茶树种植初垦、复垦和施好基肥后即可划行种植。 (1)种植方式和密度龙井茶区传统的种植方式。单行条栽的规格为:行距130~150cm,丛距33cm,每丛1株,每亩种植3500株左右 (2)苗木质量规格现在,龙井茶品种都采用无性繁殖,出圃的茶苗,要求苗高在12cm以上,生长健壮,根系正常,无检疫性病虫害。 (3)茶苗移栽时期和技术
2、晚秋(秋分至霜降)或早春(雨水至惊蛰)是移栽茶苗的适期。在墒情好的年份,晚秋移栽的茶苗,秋冬季先发根,开春后早发芽,要比早春移栽的茶苗早成园。移栽茶苗要十分注重种植质量,起苗时要少伤根,出圃茶苗要及时种植,定植时将根系舒展平铺在种植沟底部,覆疏松细土八成,踏实,再覆土至“泥门”上,压实,浇透定根水。对粗壮且多数高于12cm的茶苗,定植后应及时定剪,剪口高度10~15cm。茶苗移栽后还要做好抗旱、防冻等保苗措施,主要有土壤铺草,适施薄肥,及时治虫除草,缺株补植等工作,保证新种茶园壮苗、全苗。 2.茶树修剪 (1)定型修剪对移
3、栽后的幼龄茶树,要及时定型修剪,当苗高达15cm以上时,应在离地12cm处定剪;第2年春茶前,在上次定剪的剪口上提高15cm,进行第2次定型修剪;第3次定型修剪可在次年春茶采摘高档茶后进行,其高度在第2次剪口上提高15~20cm,当年夏秋茶采取打顶养蓬,后期留叶采。以后两年均可采取春茶前多采高档茶,后期适度修剪的方法,当年新梢以养为主,采留结合,当树高达70cm左右,树幅达85cm以上才可逐步投入正常采摘。 (2)轻修剪龙井茶群体种在本地具有生长力强、分枝多、发芽密的特性,传统的栽培管理没有修剪的习惯,而是采用打顶养蓬、以采代剪、
4、采留结合的方法培养采摘面。随着技术进步与生产的发展,根据生产茶园采摘批次多的特点,对生产茶园常采用轻修剪措施,目的是刺激茶芽萌发、平整树冠、控制树高、便于采摘。每年或隔年进行1次,一般在春茶采后进行,剪去冠面3~5cm的新梢,阳坡茶园可在秋茶结束后进行,有利春茶早发和增加名优茶产量,这比传统方法要优越得多。 3.茶园改造 (1)砌坎保土,深耕改土现有茶园多分布在山坡上,对梯坎倒塌的老式茶园,逐年进行修整、改造,改坡地为梯地,改泥坎为石坎,改丛栽为条栽,在茶园四周与路边建立排蓄水系统。同时挑培客土,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改良
5、土壤。这些措施能大大提高坡地茶园的保水、保土、保肥能力,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促进茶树根系伸展,增强生长力。 (2)改造树冠,更新复壮龙井茶区的茶园多数是1949年前和六七十年代种植的老茶园,经长年采摘,树势渐趋衰弱,树冠急待逐年更新改造或换种改植。根据当地的经验,对树冠更新改造应因树制宜,修剪改造宜在春茶结束后进行,主要有4种方法: ①深修剪:茶树经多年采摘,茶叶产量、品质逐渐下降,对此宜采用深修剪,剪除冠面下“鸡爪枝”层,修剪深度为15~20cm。经深修剪的茶树,对当年夏秋茶新梢留叶采,以养树为主,恢复树势,重新培养采摘面。
6、 ②重修剪:重修剪的对象是树势呈半衰老和未老先衰、产量品质明显减退的茶树。一般茶树在离地40cm左右高度修剪,部分低矮茶树以剪去原树高的一半为宜,呈水平形修剪。对于肥培管理水平高的茶园,当年夏秋茶合理打顶养蓬,及时留叶采,年底即可复壮树势。 ③抽刈:又称局部台刈。对衰老茶树,根据枝干衰老程度,剪去茶蓬中病虫枝和严重衰老枝干,留下新发出的“地蕻枝”和粗壮的骨干枝加以培育,继续维持茶树生产力,这是茶区的传统经验。以后采用抽刈和重修剪相结合方法进行,这对改造半衰老茶树,复壮树势的效果更快更好。 4.土壤管理 长
7、期生产实践中对茶园土壤管理积累了一套“三耕四削”的宝贵技术经验。“三耕”就是春耕、伏耕、秋耕。春耕宜浅,目的是松土与切断草根,在“立夏”至“小满”期间进行;伏耕在“大暑”至“立秋”期间进行,比春耕深,主要是疏松土壤,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下层水分蒸发,增加雨水渗入量;秋耕在“寒露”至“霜降”期间进行,要求深度达到20~25cm,即把底土掘起,翻转打碎,表土埋入底层,耙平,既可熟化土壤、深埋杂草与虫蛹,又可提高土壤肥力。“四削”就是削春草、梅草、伏草和秋草。主要能解决杂草与茶树争水争肥的矛盾,并变杂草为肥料。“四削”一般掌握在与“三耕”时间交
8、错进行,质量要求严格,除春草外,均要先削草后掘地,即先把杂草削除归堆行间,等晒干后埋入土中,做到“丛内清,四边光”。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生产的发展,龙井茶区的“三耕四削”这一传统的土壤管理技术也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