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避雨》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山中避雨》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ID:1220591

大小:4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08

《山中避雨》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_第1页
《山中避雨》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_第2页
《山中避雨》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_第3页
《山中避雨》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_第4页
《山中避雨》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山中避雨》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山中避雨》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一、概述《山中避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版》七年级上册,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文章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忽然遇雨。在避雨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而 两个女孩却“苦闷万状”。后来作者借来了胡琴拉了起来,不仅女孩唱起了歌,连三家村的青年们也唱了起来。作者感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直至后来与众人惜别,还依依不舍,这证实了中国古代“乐以教和”的艺术思想。设计理念: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有个愿望

2、,那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懂得什么是美。在我的理解中,语文并不仅仅是一门工具学科;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与网络文化面前,语文应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仅是内容上——语文、政治、哲学、道德的综合,还有形式上的综合与思维上的综合,并从形式上的综合进而实现学科之间的大跨越。比如:概念和色彩、艺术和技术、文学和科学、语言表达思维和技术操作思维,等等。这样的教育才是符合现代人多元的、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的人性化教育。那么,感知和把握现实和想像中的美,将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目标。语文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尽

3、管这有乌托邦之嫌,但是新鲜的、丰富的、独特的美感会培养我们未来民族的浪漫情怀和无穷的创造力。因此,“感受和体验”美就成为语文教学中独特的风景线。而而美感的个性、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性都给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过程带来了神秘色彩与特殊的质感。因此教学《山中避雨》一课我一直思考引导学生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体会“乐以教和”的主旨。2、过程与方法; 品味平易而生动的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浓浓的诗意。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乐以教和”的主旨。教学难点:感受

4、文中浓浓的诗意。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七年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年纪小,涉世未深,特别是作为农村孩子,情感粗糙单纯,缺乏情感体验,不懂情为何物,读了文章难起波澜,难以产生共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很难兼顾。同时作为现代农村的留守子女,学生在学习上自主性不强,探究能力差,不善质疑。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后,师生双方能比较默契配合,学生们已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阅读,重视引导学生多运用探究的方法去理解本文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

5、赏和评价的能力。”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散文阅读基础,结合本文特点,确定通过作者笔下的事物的特征、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来把握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描摹事物的方法和初步理解优美生动的语言风格。四、教学策略(1)教法: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因此,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可采用问答法;对作者深刻感情的把握,可采用讨论法、分析法;对本文语言的品味,可采用点拨法和讨论法。(2)

6、学法: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还是要落到学生身上,因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要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要反复朗读和默读,理清作品的思路,领会文章的内涵,并对其表现手法有意识地加以学习和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仿写法等学习方法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2、资源准备:教学PPT、打印的拓展资源、自制教学图片。 六、教学过

7、程 1、导入新课。【创设情景】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和家人或同学做好了准备,兴致勃勃地去一处名胜旅游,不料中途下起了大雨,你们不得不停下来,这时候你的心情会怎样呢?你会做些什么呢?我想你的心情一定不会很好,既扫兴又失望,是吗?那么经历了这样一件事,有没有人会把自己的心情记录下来,做一篇文章或是日记呢?丰子恺先生就将自己的一次经历写了下来,于是就成了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这篇《山中避雨》。【板书标题、作者】(展示多媒体课件的标题页面)【检查预习】请一名同学介绍作者丰子恺。【预设学生答案】书下注释①【补充完善】(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8、作者简介页面)丰子恺(1898——1975),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青年时代从李叔同学绘画与音乐,从夏丏(miǎn)尊学文学。后赴日留学。1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