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173691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6
《小学数学结课环节观察及思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结课环节观察及思索[内容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杭州市某小学二至五年级数学课堂的定性观察,并结合特级教师的课堂录像和视频的观摩,归纳出常见的小学数学结课方式并进行评析。[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观察;结课一、引言小学数学课堂的结课一般是指“全课总结”(也叫课末小结),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对教学内容所进行的整理、归纳、深化,是对教学内容的提炼、概括和系统整理的过程。二、观察结果的定性分析根据观察结果,从教师结课行为的现状、实施结课的问题分析和结课方式的提炼归纳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结课行为的现状1.讲授行为。笔者观察的课堂和视频录像中
2、,教师基本能把握结课环节时的讲述,语言清楚明白,生动富有变化,体态语言到位,速度恰当,讲述的内容多为总结知识性质,有逻辑性,与学生的认知阶段相符,并且合理控制了讲述的时间,能让学生自己“结课”。2.对话行为。课堂上重要的对话行为有提问行为、评价行为、表扬行为和讨论行为。(1)5提问行为。在结课观察中,教师的提问类型多样,有记忆型、思考型和开放型,教师的提问语也能够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大部分教师的提问仍偏向于记忆型,容易忽略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和情感价值的变化。(2)评价行为。在结课观察中,笔者没有听到教师对回答错的学生进行
3、口头批评,即使是整顿纪律也是提醒性质。教师的鼓励性评价、引导追问性评价和归纳学生回答的评价语也较多。(3)表扬行为。在观察中,笔者发现小学教师在结课环节中的表扬行为并不常见,这可能与结课内容主要以概括归纳知识有关。(4)讨论行为。笔者主要从结课环节的教师组织讨论活动的行为及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两方面来观察、记录。在讨论前,教师基本能够准确清楚地设定讨论主题和要求,并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较好地参与讨论,能够进行独立思考或是讨论;能围绕小组学习任务,说出自己的看法或是说明做题的理由;对自己的选择和判断能清楚地做出解释,进行争论;能专心倾听
4、他人发言;在观察时很少有出现学生说闲话、吵闹、干扰他人的情况。讨论活动有效落实,且运用成熟。5⒊指导行为。笔者在观察中发现,教师在布置作业练习前,都有明确的目标;有明确的练习任务和步骤要求;大多数教师统一练习的题目,少量教师安排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基本上全体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困难时,都能够提供帮助和指导,都能够对学生的作业及时给予反馈,并能在练习结束后引导学生小结做练习的方法。(二)结课实施的问题1.结课内容的问题。教师结课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方法方面程度不够。⒉结课时间与实施的问题。笔者发现有个别教
5、师没有实施结课环节,通过课后进一步询问,发现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由于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教师有时没有把控好时间,造成来不及结课的现象。(三)结课方式的提炼归纳通过观察该所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和观摩特级教师的教学录像与视频,笔者对所收集到的文字资料,结合教学行为的三个维度,对不同教师所呈现出不同教学行为归纳了10种常见的结课方式。⒈常规结课法。是教师最常用的结课方式,笔者根据学生的说、写、算、思考、探究这五个方面的学习行为,将结课方式划分为口头归纳式、图文概括式、练习巩固式、问题思考式、合作探究式。5⑴在”说”中结课——口头归纳式。该法是适应
6、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的一种结课方式,也是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普遍的结课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方式在此结课方式中非常重要,尤其是引导语的选择,总是用固定格式的引导语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造成兴趣下降,导致学生思维固化,为了迎合教师的答案而说。运用此方式来结课对于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要求较高,并且对于询问的语气、内容、难度,总结的内容等等都要考虑详尽。⑵在”写”中结课——图文概括式。图文概括式结课有较强的直观性、形象性,可以直接对照板书,也可以借助小黑板、投影仪或多媒体等手段,运用文字、表格、图示等方式来表述。归纳时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先写,教师最
7、后补充总结。此方式的运用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如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班级,写的形式不宜花哨,采取全班学生都在草稿纸上写为宜,以免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⑶在“算”中结课——练习巩固式。结课时的练习形式可以是口头式也可以是笔头式。新课程关注“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注意: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专项练习;针对易混易错知识设计对比性练习;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变式练习;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此结课方式适用范围极广,适合大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和难易程度以及情境的设置,避免练习的枯燥
8、。5⑷在“疑”中结课——问题发散式。这种结课方式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恰当地选择合适的发散点,同时要求教师能对典型例题进行进一步地挖掘,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审视和多层次引申。运用此方法的基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