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15535
大小:49.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11-08
《施工临时用电常见故障及其安全监理要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施工临时用电常见故障及其安全监理要点在工程施工中所发生的各类伤亡安全事故中,由于施工用电不慎等原因而导致发生的安全伤亡事故已成为“五大”(坠落、坍塌、打击、触电、机械伤害)元凶之一。按照“海恩法则”的原理,即“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起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而未遂先兆、事故隐患往往出自于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通病。因此,切实加强对施工用电的安全管理,提高防治施工用电中存在的常见通病水平,是避免和减少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 建设部新颁发的《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是工程施工
2、现场用电的主要安全技术依据;也是保障施工用电安全,防治施工用电中存在的常见通病,杜绝各类电气事故发生的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一、施工现场临时用电中的常见通病 通过对大量的因施工用电中所发生的安全伤亡事故的调查分析以及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理检查中发现的施工现场临时用电中的常见通病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往往施工条件越差、作业环境越乱、人员素质越低,那么常见的通病发生频率越高、引发安全事故可能越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中常见的通病主要是: 1.把配电箱作为开关箱,直接控制多台电器设备。 2.使用二类手持电动工具的漏电保护器的保
3、护电流>15mA. 3.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未实行三相五线制和三级配电二级保护制。 4.未定期对振动设备中的电器装置或潮湿场所工作设备进行绝缘测试和保护接地(零线)线的检查。 5.交流电焊机不装二次空载降压保护器或嫌麻烦而将保护器短接后使用,起不到保护作用。 6.动力设备保护接地(零线)线未按要求接在接地专用的接地接线柱(螺丝)或另接在其他设备的外壳作为重复接地。 7.接地极采用螺纹钢筋或截面小于规定。 8.接地和防雷装置未作定期测试。 9.电器设备金属外壳未作接地保护。 10.保护接地(零线)线采
4、用多股铜芯线时,连接不规范,随便缠绕在接头上。 11.一类手持电动工具直接在露天、潮湿或金属构架的施工场所上使用。 12.配电箱和开关箱的熔断器或漏电器不匹配,有的相距超过规定要求。 13.电缆或电线未按要求采用绝缘瓷瓶和穿管进行敷设,有的满地乱拖乱放,有的用铁丝直接绑扎的钢管脚手架等处上进行固定。 14.施工临时用电超过五台或总容量在50kW以上者,未编制施工临时用电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技术措施方案。 15.配、用电无专人管理、无停送电挂警示牌、无定期检查维护等完善的制度和手续。 16.动力和照明合用一组熔
5、电器和开关。 17.配电箱设置处无安全通道和空间,开关箱顺地乱放乱摆。 18.重复接地线上窜接或并接多跟接地线或进行对接、缠接等。 19.行走式起重机轨道未作电气连接,超过30米未增设一组接地极。 20.在露天使用的电源插座无防雨、无防护措施等。 21.对失灵的开关、破旧的导线、存在隐患的设备等不更换、不维修,照常使用。 22.电缆电线通过运输道路、作业通道没有采用地下穿管敷设和采用其他有效的保护措施。 二、产生的原因及分析 综上所述,施工现场临时用电中存在的常见通病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往往与工程施工作业
6、所具有的露天施工受气候影响大、施工环境较差、操作人员技术素质不高等特点有关,另一方面往往也由于是受工程施工用电的临时性的观点主宰所造成使用的随意性的态度所致。同时,由于不良的陋习长期使然,熟视无睹,使通病得不到根治,成为事故隐患。 简言之,即在人、机、料、法、环这五个方面表现在技术上、管理上、制w一级建造师w度上产生和存在不规范、不科学所致。其原因主要是: 1.不规范——对存在的常见通病进行分析,突出的一点就是随意性、凑乎性。有的电工不按照有关的技术规范和措施及要求去做,只要能用上电,能使用就行了。有的对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技术规范
7、、要求、标准理解和掌握不够等,在具体实施及操作中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2.图省事——在这些通病中,不难发现往往与在实际操作中那种图省事,怕麻烦的心理和陋习有着极大的关系。该用的不用、该查的不查,马虎大意,糊弄了事,怎么省事就怎么干。 3.贪节约——由于现场施工作业环境较差等原因,往往经常造成施工临时用电设备、电线、电动工具等损坏、失灵故障。为了贪节约、少化钱不及时进行维修、更换,带病运行。有的购置价格便宜,但质量较差,安全得不到保证的产品、材料。 4.不重视——由于施工临时用电是为工程施工服务的属于辅助的、临时性的工作而往往不
8、被重视。有的根本没有建立必要的有关责任负责制和检查、维修、测试、操作等正常的技术管理制度等。有的建立了也不真正得到落实和执行,形同虚设。对操作、使用人员不进行必要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