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期末复习

组织行为期末复习

ID:1215337

大小:9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08

组织行为期末复习_第1页
组织行为期末复习_第2页
组织行为期末复习_第3页
组织行为期末复习_第4页
组织行为期末复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期末复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是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工作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可以体会以下几点:⑴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⑵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工作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系统分析的方法;⑷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已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第二章人性假设与管理1、“经济人”假设与X理论:基本假设:⑴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可能的话,就会逃避工作;⑵人一般没有雄心

2、,也不喜欢负起任何责任,而是宁可期望别人来指导、领导自己;⑶人生来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对组织要求和组织目标不关心,因此必须采取强制、惩罚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组织目标实现而工作;⑷人是缺乏理性的,本质上极容易受他人影响;⑸人干工作为的是满足基本生理与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钱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工作;⑹人大致分为两类,多数人有上述特征,属被管理者;少数人由于能鼓励自己和克制感情冲动,因而能负起管理者责任。2、“社会人”假设与人际关系理论:管理主张:⑴管理者不应把自己的注意力局限于完成任务上,而应更多地注意为完成

3、任务而工作的员工的需要上;⑵管理者不应只注意指挥、计划、组织的控制,而应关心体贴员工,致力于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注意员工归属需要与尊重需要的满足;⑶管理者在奖励方式上应注重集体奖励,而不仅仅是个人奖酬;⑷管理者要从单纯的监督者变为下级员工与更上层领导者之间的联络人,经常倾听员工意见并向上级发出呼吁;⑸提出让员工不同程度参与企业决策研究与讨论的管理形式,即参与管理。3、超Y理论认为:以事物为中心的X理论在一定情况下是有用的。第三章社会知觉与行为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

4、人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的最初级、最简单的反映形式。没有感觉,也就没有人类的直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认识形式。2、知觉防御(背!)知觉防御是指为了防止自己受到威胁性刺激的侵扰,人们自动地抑制自己对它们的直觉和反应得倾向。3、社会知觉可分为:他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自我知觉。4、自我知觉的结果是自我概念、自我意识的形成。自我知觉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对物质自我的知觉、对精神自我的知觉、对社会自我的知觉。5、定势效应(背!)定势又叫心向,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这种心理准备状态直接影响着随后产

5、生的信息加工及行为活动。第四章个性与行为1、个性(记!)个性是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倾向和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2、性格结构:⑴在对待社会生活态度上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⑵在情绪表现上的性格特征;⑶在意志行动表现上的性格特征;⑷在感知能力表现上的性格特征。3、人的能力在发展方面也是存在着个别差异的。这种差异表现在能力类型不同,发展水平不同,表现早晚不同等三个方面。第五章激励与个体行为1、内容型激励理论理论认为:“需要”是激发和推

6、动人的行为的原因,也是激励的起点。内容型激励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阿尔德佛的“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2、过程型激励理论:该理论着重研究动机的形成和行为目标的选择,即激励过程的理论。3、过程型激励理论中最有影响的是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韦纳的归因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4、在激励理论类型中,重点研究动机形成和行为目标选择的理论是CA过程型激励理论B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C内容型激励理论D综合型激励理论5、金钱能否激励今天的大多数

7、员工?(讨论题)第六章群体行为1、做好非正式群体的工作,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抑制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⑴管理者自觉增强与非正式群体的联系;⑵运用舆论导向引导;⑶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2、正式组织的功能有三点:⑴为组织活动提供明确指令;⑵为组织活动结果提供反馈;⑶为成员提供归属感。3、影响群体行为主要因素:⑴群体规模;⑵群体领导人;⑶群体目标;⑷群体规范;⑸群体成员构成;⑹外部环境。4、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背!)社会助长作用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群体对个人的工作起促进作用,也就

8、是说,当有人在场时比单独一个人时工作的表现更佳。反之,由于环境中他人的在场,降低了主体的工作效率,这种反向的社会助长作用也被称为社会干扰作用。5、社会惰化社会惰化也称为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6、群体转移群体转移是指群体成员在集体讨论、评价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或观点的决策心理现象。7、群体动力群体动力是指左右和影响群体发展演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