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生儿窒息168例急救复苏及护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生儿窒息168例急救复苏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急救复苏及护理。方法:对168例新生儿窒息患儿按复苏指南进行急救复苏与护理。结果:经及时抢救与细心护理,痊愈出院150例,好转出院7例,转院5例,死亡6例。结论:新生儿窒息抢救是否成功取决于快速正确的评估、恰当的护理、娴熟的复苏技术及复苏后的护理,分秒必争的抢救和医护紧密配合是提高新生儿窒息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有效保证。[关键词]新生儿窒息;急救复苏;护理[中图分类号]R72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09
2、)07(a)-039-02新生儿窒息是指出生后1min尚不能建立规则有效的自主呼吸。其发生率可高达3%~10%,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我科自2006年1月~2008年12月对168例新生儿窒息患儿进行急救复苏与精心护理,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168例,男93例,女75例。胎龄37~42周者102例,>42周者29例,<37周者37例。正常分娩38例,剖宫产36例,胎儿吸引助产35例,产钳助产42例,臀位助产17例。临床上根据生后1min6Apgar评分,分为轻度窒息(4
3、~7分)127例,重度窒息(0~3分)41例。2结果经及时抢救、精心治疗及细心护理,150例患儿痊愈出院,7例患儿好转出院,5例患儿转院,6例患儿死亡。3急救与护理3.1快速评估出生后立即用几秒钟的时间快速评估四项指标:①足月妊娠;②羊水清;③有哭声或呼吸;④肌张力好,如以上4项中有1项为“否”,则进行以下初步复苏[2]。3.2保暖新生儿刚出生时适宜温度为27~31℃,胎儿在羊水中的温度是母亲体温加0.5℃,如环境温度太低,会使新生儿丢失过多热量,同时因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体温调节功能差,且新生
4、儿窒息后呼吸循环欠佳,因此必须保暖。新生儿出生后将其放置在30~32℃的远红外线辐射保暖台上,在整个复苏过程中必须保暖,擦干羊水、血迹,减少体表蒸发散热,可减少氧的消耗,有利于患儿缺氧窒息的复苏[3]。对体重<1500g、孕周<32周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可将头部以下身躯和四肢放在灭菌的塑料袋内或盖以塑料薄膜置于辐射保暖台上,因会引发呼吸抑制也要避免高温。保持室温26~28℃,相对湿度55%~65%,病情稳定后置于暖箱中保暖或热水袋保暖,严密监测皮肤温度。63.3取合适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儿置于头轻度仰
5、伸位,在枕部或肩下用软枕垫高2~3cm,使头微后仰15°~30°,使气道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保持呼吸道通畅。3.4清理呼吸道在肩娩出前用手将患儿口咽、鼻中的分泌物挤出。娩出后,用吸球或吸管(8F或10F)先口咽后鼻清理分泌物。在清理呼吸道后,无自主呼吸者尽早给正压人工通气40次/min,对有效人工通气30s后HR<60/min者应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人工通气和胸外按压比例是1∶3,即每分钟人工通气30次,胸外按压90次。如羊水Ⅲ度粪染,则应在胎儿娩出后,第1口呼吸以前,用喉镜探查咽喉部,如有胎粪样黏液则
6、立即用胎粪吸引管吸净后行气管插管,吸净气管内黏液。3.5刺激用手拍打或手指轻弹患儿的足底或快速摩擦背部2次以诱发自主呼吸,如无效表明患儿出现继发性呼吸暂停,需要给予正压人工呼吸。3.6氧疗监护采用连续监测血氧饱和度调节吸氧方式,当血氧饱和度≥95%时,间断鼻导管吸氧0.5~1.0L/min或不吸氧;当血氧饱和度在85%~94%时,改为持续低流量吸氧;当血氧饱和度<85%时,可给予头罩吸氧5~86L/min,缺氧改善后改为鼻导管吸氧。一般足月儿鼻导管吸氧0.5~1.0L/min,早产儿或低体重儿鼻导管吸氧
7、流量为0.3~0.5L/min,避免长时间高浓度给氧,预防氧疗并发症。3.7药物复苏用药目的为刺激心跳、增加组织灌注量、保持酸碱平衡。心搏停止或在30s的正压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后,心率持续<60/min,首选1∶10000肾上腺素溶液0.1~0.3ml/kg脐静脉注入或气管内注入,有低血容量的患儿,可选择生理盐水、交叉配血阴性的同型血或O型红细胞悬液扩充血容量,首次剂量为10ml/kg,经外周静脉或脐静脉缓慢推入,新生儿窒息复苏时不推荐使用碳酸氢钠和纳络酮。本组168例患儿全部应用微量输液泵,使药物均匀
8、、及时输入体内,输液中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以免在短时间内输液过多引起心力衰竭及肺水肿,同时做好液体出入量的记录。3.8预防感染因患儿免疫功能低下,故在进行治疗护理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环境管理、室内定时通风、空气消毒,可用对肾损害小的广谱抗生素,并监测有无感染体征,主要是肺部感染和脐部感染,其次是败血症。本组168例患儿中112例有感染倾向,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有效地控制了其发生。3.9加强监护6复苏后的新生儿可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