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12810
大小:17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1-08
《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的实践与体会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的实践与体会湖南省衡阳市衡钢中学周鹏现代教育强调“知识结构”与“学习过程”,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把知识作为思维过程的材料和媒介。只有把掌握知识、技能作为中介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数学知识可能在将来会遗忘,但思维品质的培养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理想途径。高中学生一般年龄为15—18岁,处于青年初期。他们的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学习的内容更加复杂、深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种巨大的变化对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的思维由经
2、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逐步趋向成熟。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利用成熟期前可塑性大的特点,做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工作,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开发高中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敏捷供、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几个方面。思维的灵活性是建立在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的基础上,并为思维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提供保证的良好品
3、质。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照章办事易,开拓创新难,难就难在缺乏灵活的思维。所以,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指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时地用新的观点看待已经变化了的事物,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新方案和新方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于:(1)思维起点的灵活: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根据新的条件迅速确定思考问题的方向。(2)思维过程的灵活:能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公理、定理、规律、公式等从一种解题途径转向另一种途径。(3)思维迁移的灵活: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何使更多的学生思维具有灵活特点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
4、一些探索:一、以“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思维的灵活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提出的“发散思维”(divergentthinking)的培养就是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发散思维”指“从给定定义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比较重视集中思维的训练,而相对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所必须的,也是迎接信息时代、适应未来生活所应具备的能力。l、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法进行发散。7在教学过程中,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
5、的答案,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例1.求证:证法1:(运用二倍角公式统一角度)证法2:(逆用半角公式统一角度)证法3:(运用万能公式统一函数种类)设证明4:(构造分母并促使分子重新组合,在运算形式上得到统一。)证法5:可用变更论证法,只要证下式即可。证法6:由正切半角公式,利用合分比性质,则命题得证。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归纳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基本方法:(1)统一函数种类;(2)统一角度;(3)统一运算。一题多解可以拓宽思路,增强知识间联系,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和灵活的思维方式。2、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对结论的发散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现
6、成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多地探究寻找有关结论,并进行求解。7例2.已知:(1),(2),由此可得到哪些结论?让学生进行探索,然后相互讨论研究,各抒己见。想法一:(1)2+(2)2可得(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想法二:(1)×(2),再和差化积:结合想法一可知:想法三:(1)2-(2)2再和差化积:结合想法一可知:可得想法四;,再和差化积约去公因式可得:,进而用万能公式可求:、、。想法五:由消去得:消去可得(消参思想)想法六:(1)+(2)并逆用两角和的正弦公式:(1)-(2)并逆用两角差的正弦公式。想法七:(1)×3-(2)×4:即则、、均可求。7开放型题目的引入,
7、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不仅仅思考条件本身,而且要思考条件之间的关系。要根据条件运用各种综合变换手段来处理信息、探索结论,有利于思维起点灵活性的培养,也有利于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3、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是指问题的结构确定以后,尽可能变化已知条件,进而从不同角度和用不同知识来解决问题。对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显然,四个变量中知道三个即可求另一个(解方程)。如“{an}为等差数列,a1=1,d=-2.问-9为第几项”等等。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写题目。编题过程中.学生要对公式中变量的取值范围、
8、变量之间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