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101014
大小:3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5
《第4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4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的演变过程是在屡屡遭遇挑战,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和调整的过程。宋明理学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阶段。理学兼收并蓄发展成完整的哲学体系,更加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并最终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本课上承魏晋儒学的危机和唐宋三教合一的潮流,下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们对理学的反思和批判,在教材中具有突出地位。二、学生分析经过一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基本适应高中历史的学习方式,基本掌握了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也具有了一定独立
2、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对儒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解。但是因为本课内容主要研究思想理论,所以比较抽象,有一定的难度,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枯燥和难以理解。针对上述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拓展资料,联系实际,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加深
3、对宋明理学的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四、重点、难点1、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确定理由: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是准确说明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发展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也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知识能力目标的保证。突破策略:利用课前的自主学习和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讲解,借助补充资料和巩固训练帮助学生掌握。2、难点: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确定理由:对
4、于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理解,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所以需要学生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方面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故定为难点。突破策略:教师提供大量的资料,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并由教师做总结归纳,体现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互动探究。五、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针对学情特点,实行创设情境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针对本课内容比较抽象的特点,辅之以生动材料和细致讲解的方法,形成感性认识,为理性分析和评价打下基础;针对重
5、点和难点的突破,以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最终形成全面准确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教学手段:本课内容多而抽象,加之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所以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六、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导学案课前预习、收集相关资料,课堂思考回答问题,进行自主性的学习。2、合作探究: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通过小组交流与合作,获得新知识。七、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 为课堂学习做准备。1、布置学案,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基础知
6、识,形成知识结构体系。2、让学生搜集跟二程、朱熹、王阳明有关的小故事,帮助他们多角度地认识宋明理学家及其观点。(二)导入新课情境创设:引用张载的格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让学生理解并尝试解析这段话的意思。可让学生阅读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等。思考是什么赋予他们这种豪迈的英雄气概。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析这段话,了解特定时代的人物特色,激发学生研究宋明理学的兴趣,从而进入对本课的探究学习。(三)讲授新课1、对教材课题和知识结构作如下调整:知识结构:课题:
7、宋明儒学的新发展——理学一、传统儒学的危机——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二、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三、民族文化中的理学——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辩证评价依据:(1)、新课改理念下,教材只是教学资源的一部分,教师可以依据课标,大胆地处理教材。(2)、课标要求说明宋明儒学的新发展,但教材课题是宋明理学,对学生来说有些突兀,稍加调整,有助于学生从一开始就能理解理学就是宋明儒学新发展的表现,从而形成正确的思路。(3)、知识结构的调整使本课的主题更加突出,体系更加清晰,
8、有助于学生的把握。2、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1)、时代的挑战——儒学的衰落和佛道两教的兴起问题设置:春秋到秦汉,儒家思想走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为什么在汉代确立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却出现了严重危机?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简单回顾春秋至秦汉儒学发展的历程和地位的变化及原因,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把握儒学发展的大致脉络,对比性的问题更能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2)、争鸣与交融——唐宋时期的“三教合一”设计意图:三教合一是理学兴起的重要背景,但三教的含义、合一的表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