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096680
大小:1.51 MB
页数:45页
时间:2018-07-15
《中国诗歌发展流变史概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诗歌发展流变史概述什么是诗?“诗”最早出现在《尚书·尧典》中: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毛诗序》:诗者,志之所志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由此可见,“诗”要表达的“志”,是属于人的心灵世界的东西,把心中的“志”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便是诗。中国诗歌发展古典诗歌现代诗歌当代诗歌诗词曲新诗旧诗字数派别诗词曲古体诗近体诗古典诗歌散曲戏剧(唐以前)《诗经》《楚辞》乐府诗(唐初开始)格律诗律诗绝句五、七言小令(58)中调(59-90)长调(91-)豪放派(苏辛)婉约派(李清照秦观柳永)小令
2、套数《天净沙秋思》元杂剧明清传奇剧《桃花扇》《窦娥冤》《西厢记》新诗旧诗现代诗歌新文化运动提倡用白话写自由诗(《死水》《教我如何不想他》)现代创作的,但体裁沿用旧体(《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建国以后的诗当代诗歌(顾城舒婷海子等)上古——口头歌谣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代表作家:屈原)魏晋南北朝——1、建安文学: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七
3、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3、两晋文学:西晋:左思东晋: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代表作《西洲曲》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庾信隋唐五代——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4、)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中唐韩孟(韩愈、孟郊——风格特征:奇崛险怪)元白(元稹、白居易——风格特征:平易直白)李贺(人称“诗鬼”——风格特征:诗境诡谲)——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温庭筠宋代——宋诗重理趣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杨万里(“诚斋体”)、苏轼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清代——清诗(龚自珍)、清词(纳兰性德)上古时代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在口头上传唱的歌谣。弹歌断竹,
5、续竹,飞土,逐肉。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句式四言为主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后世诗歌中所表现的以折柳赠远行之人的风习,似乎最早就是渊源于此诗,因为此诗最早将杨柳与远行组合到了一起,使人产生了杨柳留人的印象。)楚辞爱国诗人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的新诗体,这种新诗体就叫“楚辞”,又称“骚体”。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
6、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离骚(屈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汉乐府诗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句式:五言为主《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
7、高峰。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五言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河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上邪》“风骨”是中
8、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建安时代以五言诗为主的文学以风骨遒劲而著称,被后来人尊为典范,这既是文学史上经常提到的“建安风骨”。“风骨”一词最早大量运用于魏、晋、南朝时的人物评论,大体上“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于指骨格形态,二者密不可分,合而为一为风骨。后来也沿用到了书画理论中。建安风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