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从治民到治权编辑

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从治民到治权编辑

ID:12079035

大小:7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5

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从治民到治权编辑_第1页
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从治民到治权编辑_第2页
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从治民到治权编辑_第3页
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从治民到治权编辑_第4页
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从治民到治权编辑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从治民到治权编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从治民到治权编辑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从治民到治权编辑改革是这个时代的标志。“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词,落点仍在“改革”、重点却在“深化”,但前提在“全面”。与以往“改革”更多与经济领域联系在一起不同,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的“全深改”时代,法治领域的改革更为引人注目。今年以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第三次会议又审议通过了《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在已确定的司改六省市中,上海已经先行。法制是痛定思痛的选择对中国而言,“法治”是个西方舶

2、来品。“法治”目标的确立,也充满了波折。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找不到法治的种子,有的只是法制工具主义这个“刀把子”。一千多年极权社会的历史画卷中,有君权无民权,有臣民无公民,有人治无法治。故而特权横行,权利不张,民众饱受奴役。正是基于臣民心态,古人才会将治国希望一味寄托于明君贤臣,到头来却总逃不过“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律。到了近代中国,法治作为人治的替代方式,开始进入“试验期”。这一路走来,几经反复更张,几多彷徨退却。谓之“饱经风雨,坎坷曲折”丝毫也不为过。1949年9月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新政协会议”在“政治协商”后宣告成立。而对于法治的需求,在当时看来并

3、不那么迫切。是斯第8页大林的先后三次建议,最终让毛泽东、刘少奇等在1952年底下定决心召开全国人大并制宪。毛泽东还亲自挂帅宪法起草委员会主席,带领一群由若干党内秀才和著名宪法学家组成的队伍,数易其稿拿出了一部宪法草案。1954年9月中旬,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毛泽东在为他领导起草的宪法站台时说:宪法不是天衣无缝的,总是有缺点的。“天衣无缝”,书上是这样说过。天衣,我没有看见过,也没有看过从天上掉下来的,我看到的衣服都是有缝的,比如我穿的这件衣服就是有缝的。宪法以及别的法律,都是有缺点的。什么时候发现,都可以提意见,反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一年一次

4、,随时可以修改,能过得去的,那就不要改了。如果没有意见,就付表决。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毛泽东的率先举手下,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称“54宪法”。但宪法的通过和宪法的适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54宪法”在“文革”中被“75宪法”所取代,共和国有“法律”之名且得到有效施行的,就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了。这就是历史学家唐德刚所戏称的“两部法律治天下”的由来。没有法律,如何来实现对社会的有效管治呢?在人治与法治之间,没有法治就是人治。至少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找到第三条道路。也正因为在共和国的前30年里,因缺

5、乏法治所导致的人为灾难太过深重,才有1978年开启的法制恢复重建。刚从法治虚无中走出的中国大量需要立法,需要秩序,需要稳定,需要一种可以籍由法律而实现的可预期的生活。因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着重提出的是“必须第8页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和立法等工作”。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16字方针中,“有法可依”是第一位的。法治是社会转型的必然1978年,法制恢复重建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启动。靠法制而不靠人治的理念,把中国带入了一个立法时代。1979年,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甚至一口气就通过了七部法律。经过30多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终在上届全国人大被宣告

6、“已经形成”。如果说“还是搞法制靠得住些”(邓小平语)是痛定思痛的选择,那么法治则是中国社会内在结构发生变化之后的必然趋势。法制与法治虽是一字之差,却截然有别。“法制”,顾名思义,是指法律制度,指向的是静态意义上的法律形态;“法治”强调的则是通过法律的有效治理,指向的是活的法律在动态运作中的功能实现。“徒法不足以自行”。再完备的法制,也要变成活的法治才能使法律规则深入人心。从文本上观察,由法制到法治,中国走了20年。法学家们形象地把“法制”称为“刀制”,而将“法治”称为“水治”。刀者,专政工具;水,则寓意“法之公平”。“刀制”的要害在于握刀的人,用好了,于国于民是福;

7、用不好,则遗祸无穷。“水治”的核心在水所寓意的公平,谁来达到公平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公平是可以期待的、具有高度确定性的结果。1997年,执政党的中央报告中首次出现了“依法治国”,并第一次系统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涵义。“依法治国”同时被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两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第8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上被写入了宪法修正案,“法治”终为国家根本大法所确立。这看似波澜不惊的渐次推进,背后却是中国社会内在结构的巨变。所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社会转型上突出表现为:从一个安土重乡型社会过渡到流动无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