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023505
大小:9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5
《长春版语文七上第9课木兰诗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9课《木兰诗》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词语读音。唧唧 机杼 军帖 可汗 鞍鞯 辔头 溅溅 燕山 胡骑 啾啾戎机 朔气 金柝 策勋 阿姊 红妆 霍霍 帖花黄 著 鬓2.诵读课文,抓住故事情节,品味富有情味的诗歌语言,体会木兰形象及其意义。3.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在品读过程中,通过再创造来使木兰的形象更加丰满4.体会木兰形象的特点,更加热爱我国古代文化,继承中华民族无私质朴、英勇无畏的传统。教学重点1.把握情节,品读木兰形象的魅力。2.多方面理解民歌语言特点。教学难点木兰形象的把握。课时安排1课时[来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交流预习内容,关
2、于作品出处、北朝民歌知识、《木兰诗》产生的时代背景等。1.《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2.一般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北魏统治期间(386~557)。当时北魏曾与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交战地点。3.北魏是鲜卑族人建立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经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4.北魏末期时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品,因此诗中有“东市买骏马”等。二、诵读课文采取散读、指名分节读等方式,进行字词正音、语句质疑
3、等。三、概括情节这是一首极富传奇色彩的叙事诗,它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请你围绕故事,说说从中读出了怎样的情节,并加以精练地概括。(第1~3自然段)代父从军,踏上征途(第4自然段)十年征战(第5、6自然段)凯旋而归(第7自然段)附文赞颂四、朗读、品味语言的情味1.朗读第一部分。(1)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抓住“叹息”“无所思”“无所忆”体会木兰的神情、心理的变化,与家人关切的神态动作,展示她与亲人的密切关系。(2)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一节,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
4、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体会木兰的形象特点。(3)“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个诗句,一面是亲情,一面是战情;一面是思家之情,一面是卫国之情。木兰毅然服从了后者,勇敢地奔赴前方。爷娘唤女的亲切、关怀、熟悉的声音与黄河水声、胡骑鸣叫声的陌生、凄厉、可怕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反映了木兰复杂、矛盾的心情。“黄河流水鸣溅溅”写自然环境的严酷,“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战争环境的严峻2.朗读第二部分。体会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通过两处侧面描写,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
5、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木兰的英雄形象就变得更加鲜明了。3.朗读第三部分。(1)面对“可汗”之问,木兰答语朴实无华、自然平易,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不居功自傲。(2)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3)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4.朗读第四部分。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五、分析木兰形象1.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
6、变化m](1)参军前的木兰: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织布以外,也练习骑马射箭,“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军,是经过反复深思的。(2)参军后的木兰: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军途中,她走马如飞,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在战场上,她左右驰突,剑动而敌奔。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平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唯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3)到家以后的木兰: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儿装,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
7、儿。2.说说诗歌塑造这个形象的意义。(结合思考与讨论一)历来对这个人物有不同评论,有人认为木兰代表了一种精神力量,她的行动打破了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旧观念;也有人认为木兰是一位抗御外侮的女英雄;还有人认为木兰是一位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忠孝两全的女子。六、体会民歌语言的特点说说本诗与以前读过的文人诗歌相比,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讨论明确。语言上体现了民歌朴素无华、节奏鲜明、句式自由、手法多样等特点。全诗用口语写成,生活气息极浓,如“唧唧”“溅溅”“啾啾”“霍霍”这些拟声词的运用;“十二”“百千”这些夸张的数字;“阿爷”“阿姊”“可汗”这些
8、新词,都是俗文学的特色,不事雕刻而自然流畅。开头四句自问自答的诗句也是民歌常用的手法。为了渲染欢快热闹的气氛,运用了铺叙、排比、对偶、反复等手法详写场面,将故事推向高潮,增强感染力。七、写作练习将木兰回家部分改写成记叙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