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PPH)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03月至2010年03月收治的4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40例患者均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40例患者术后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8个月。所有患者均得到骨性愈合,肩关节功能依据Constant评分:优32例(80.0%),良5例(12.5%),优良率92.5%。结论LPPH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疗效好的优点,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较好的内固定方法,尤其适用于中老年骨质疏松的
2、患者。�【关键词】锁定钢板;肱骨近端骨折;临床分析近年来,我国老年人数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老年人口比例也在逐年上升[1]。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例数明显增多,其发病率明显上升,约占全身骨折的4%~5%,而且,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等因素导致骨折愈合欠佳。本病保守治疗效果多不理想,手术治疗难度较大,固定困难,5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不满意,肱骨头坏死率高。我院采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LPPH)术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汇报如下,以供临床参考。�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9年03月至2010年03月期间,我院共收治肱骨近端骨折患者40例,其
3、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58.5~81.2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结合相应的辅助检查,所有患者确诊为肱骨近端骨折。受伤的原因,平地跌伤33例,车祸伤5例,高处坠落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h~7d,平均4.5d。�1.2手术方法[2]腰硬联合麻醉,患者采取平卧位,垫高患肩,沿三角肌前内侧斜形切口,沿三角肌纤维方向分开三角肌,注意保护头静脉,显露肱骨近端骨折,尽量保留骨膜,不切开关节囊,清除血肿和嵌入骨折间的软组织,对伴有肩关节脱位者性关节复位,再行骨折复位。于肱骨大结节顶点下0.5cm,结节间沟后0.5~1cm处置肱骨近端锁定钢板。采用克
4、氏针临时固定骨折处及钢板,C型臂下证实复位良好后,先在骨折远侧皮质骨处置入一枚加压螺钉,使钢板紧贴骨面,在螺钉导向套筒下钻孔置入锁定螺钉。骨折近端松质骨采用4~5枚锁定螺钉固定。骨折远侧根据骨质疏松情况使用3~4枚加压螺钉固定。多角度C臂透视证实复位固定满意,螺钉长度合适后,逐层缝合伤口,伤口置负压引流。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防感染,术后2~3d拔除负压引流管,5术后待患者条件许可的条件下,进行腕肘关节活动锻炼,术后1周适当行肩关节被动活动,2~3周后行肩关节主动活动锻炼,注意控制活动强度,4~6周后视骨痂形成情况,行主被动功能锻炼。�2结果�本组
5、40例患者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6~12个月,平均随访8个月。所有患者均得到骨性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病例,术后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病例,无感染、无肱骨头坏死、无骨折不愈或愈合畸形病例。肩关节功能依据Constant评分:优32例(80.0%),良5例(12.5%),中3例(7.5%),优良率92.5%。�3讨论�肱骨近端骨折以肱骨外科颈为主,包括肱骨外科颈及其以上部位的骨折,肱骨外科颈位于解剖颈下2~3cm处,为皮质骨及松质骨的交界处,此处较容易发生骨折。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所以此处更易发生骨折。此类骨折的主要治疗目标是恢复正常的肩关节功能,预防肱骨
6、头缺血坏死、肩关节僵硬及畸形愈合[3],治疗原则是尽力做到解剖复位,尽量减少损伤肱骨的血供,维持骨折端的持续稳定和适当的功能锻炼。肱骨近端骨折采用非手术治疗一般效果不佳。手术治疗难度较大,固定困难,5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不满意,肱骨头坏死率高。例如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虽然具有微创的优点,但固定强度不够,容易骨折再错位,发生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克氏针固定易滑脱、松动,难以进行早期有效的功能锻炼,容易引起骨不连和畸形愈合。是否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存在争议。Prakash等[4]认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虽在减轻疼痛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但术后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
7、肩关节的活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PH)的出现,弥补了上述各种不足。LPPH锁定钢板的远近端螺钉孔均带有螺纹,与锁定螺钉结合紧密,使骨折块、锁定螺钉和锁定钢板完全锁定成一体,特别适用于疏松的骨质和复杂的粉碎性骨折,具有较高的抗拉力,避免螺丝钉松动,允许早期的功能恢复性锻炼[5],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性的老年人肱骨外科颈骨折。�总之,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有利于骨折愈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参考文献�[1]陈云苏.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传统AO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比较.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8(11):10
8、11-1012.�[2]姜春岩.复杂肱骨近端骨折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后的若干问题.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65-67.�[3]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