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934686
大小:658.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7-15
《1、少部分老师注册后,登录学习的时间略少,学习任务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1年10月31日梧州市初中语文二班学习简报第01期主编:韦启华金桂飘香的十月,我们在高效课堂改革繁忙琐碎的工作之余,参加了“国培”的第一个阶段的学习,我们一起学习,一起交流,一起探究,一起进步。看视频,写感悟、心得、收获,发表研修日志、教学故事,不少老师还递交了作业和教学设计与反思。轻轻的打开,静静地阅读,感受着你们的思想变迁,梳理着你们的真知灼见,分享着你们的研修感悟,确实犹如在品味、欣赏着一件件精美作品。从这些作业的原创、真实中,我感受到了你们对此次培训全身心的投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2、,当回望和盘点的时候渐渐临近,当检阅和评判的目光慢慢聚焦,我期待着你们更加精彩的亮相。1、少部分老师注册后,登录学习的时间略少,学习任务完成不多,学习成绩积分偏低,希望大家互相提醒,积极参与,关注“国培”,按考核指标顺利完成“国培”任务。2、如果老师的发表的研修日志或教学故事不是原创,最好注明出处和原作者。建议老师们尽可能有原创的观点,教育的魅力在于细节,只要你善于发现和思考,就会有属于你的经验和财富。3、老师们可加入Q群38770411,便于联系,利于交流。——编者姓名总学习时间成绩姓名总学习时间
3、成绩杨耀玲21小时25分85曾碧芳22小时40分25陆秋红25小时45分73杨子庆24小时6分25唐爱宁23小时46分68.5汤海英28小时4分25赖柄宏23小时37分65黄玉荣36小时39分25姚家新30小时43分63潘宁33小时52分25黄宗慧24小时27分60唐帮月24小时51分25黄宁24小时19分60欧小榕22小时34分25陆勇钢22小时24分60邓桂华22小时39分25张兴记25小时29分60岑志维26小时32分25李德辉25小时36分57周梅24小时32分25梁秀丽25小时33分53覃
4、勇庆26小时18分23.96明冬梅22小时17分49潘建萍19小时15分19.2何献华23小时3分47.5何智慧16小时42分18.51周玲瑛24小时3分39雷振光14小时59分16.72李青娟29小时11分34陈秀芬14小时1分16.68刘立勤23小时25分34唐新华12小时50分16.04唐冬梅23小时45分31陈友英12小时42分15.09黄献群24小时48分30李丽华11小时1分11.4孔庆梅24小时0分28.5徐兆华7小时9分8.66蔡晓21小时53分28冯媛8小时16分7.6何建华23小
5、时3分25.5张宁3小时55分4.96韦巧源26小时24分25.5黄元成1小时13分1.54莫瑶24小时32分25.5黄宗献0小时43分0.91王国平35小时26分25覃飞龙0小时0分0阮志坚43小时15分25阮献玲0小时0分0注:截止时间:2011年10月31日16:00课堂教学反思发布者:李青娟发布时间:18/10/2011PM5:04:27我的教学反思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春风迎面吹来,作为一线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并施行课堂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步扭转为“以学生为中
6、心”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样的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民族创新水平的重要举措。方式虽好,但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第一、小组讨论难于控制。此情况有两种,①是学生不习惯这种自己思考、讨论的形式,课堂呈现出死气沉沉的现象。②是学生,特别是调皮学生,抓住讨论的时候,大声说话。看似讨论得很热烈,实则完全没有讨论出内容。两个问题的实质都是学生没有得到多少讨论的益处。第二、经常出现课堂教学设计在施行中与实际不符。我觉得改正的策略和方法有以下几点:①教师要从
7、思想上做好准备,要让学生有个习惯过程。学生不可能从习惯教师讲授的方式一下子转变为自己思考的模式,必须有一段时间去适应和接受。所以教师不要被学生的一次、两次的“不配合”所打扰而放弃新课程改革。②观看有特点的、典型的讨论教案。从网上搜集一些代表性的教案,给学生观看。让他们熟悉这种讨论模式,从而从心理上知道怎么开展讨论,怎么去组织材料,怎么去思考。③创设有趣的情景,吸引学生参与进来。学生对于课程感兴趣,才会参与进来,才会积极参与讨论。④组织学生多次开展讨论,讨论时可以先降低难度,容易的让学生自己讨论,难的
8、先引导学生思考,再讨论。刚开始时肯定会完成不了每节课规定的教学任务,因为讨论花的时间比较多。学生还不习惯讨论的方式,没掌握“套路”。总之,课程改革的魅力和好处还是很大的。因为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一本万利”的好事。只是学生熟练应用和掌握这种方法,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训练过程,老师刚开始肯定会很辛苦,要培养能力,还要赶课时,还要巩固。但我觉得学生的这种能力的培养,值得从小学到中学的所有老师去尝试,光靠少数老师去实施是不行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