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929586
大小:4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5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模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信息技术应用成果作业题目: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经过一段时间的研修和教学实践,相信您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一定有所提升、有所收获。请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您自己的打磨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上一节课,并将这一节课录制成课堂实录视频(若没有拍摄设备,可用文字记录),课后根据实践情况,再次修订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并完成教学实践反思;将修订后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终稿)、教学课件(终稿)和课堂实录作为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资源包提交至平台。温馨提示:根据教育部对本项目的要求,切实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课堂实录能
2、真实的反映“教学实践”,请尽量提交视频格式的课堂实录或课堂片段,坊主在批改作业时将优先考虑视频格式的作业为优秀作业。作业要求:1.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资源包,至少包括三个作品:教学设计(含实践反思)、教学课件(PPT)和课堂实录。2.作品内容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设计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教学课件需保证能正常播放查看;课堂实录以视频格式为主,若没有拍摄设备也可以提交文字记录。3.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4.以附件形式统一提交成果资源包。(注:由于资源包上传需要一定时间,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
3、提交”按钮)附件: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课题名称:数一数姓名:陈霏工作单位:梧州市长洲区龙新小学学科年级:一年级上教材版本:苏教版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教材以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红旗、板凳、花朵等不同个数的图案为载体,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每个场景的物体进行数数让学习更好地思考、解答。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从1到1
4、0的数,并且能读出来和写出来,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让学生从这些贴近生活的现实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认识从1到10的数,并且能掌握。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
5、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引导学生做好学习准备,课中进行数数训练、交流分享、问题探究等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根据课件和教材进一步引导学生的认知多样性。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各个物体的个数并且知道从1到10的含义,很好地从1数到10。【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根据场景中的信息,触类旁通提出数字中代表的物体意思。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教师活动预设学生
6、活动设计意图初步观察场景图,整体感知画面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代表汇报。按照从1到10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思考、交流,分块解决问题 各自列式解答,指名说说解题方法。 按照“观察场景图——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开展数学活动。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1、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2、按照“观察场景图——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
7、决问题”的顺序开展数学活动,使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3、把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如板书中含有特殊符号、图片等内容,为方便展示,可将板书以附件或图片形式上传。数一数 (以日常所见的认知事物作为数数的依据)红旗 栏杆 板凳垃圾桶花朵 小鸟树木人物九、实践反思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必面面俱到,不少于200字):1.请简单描述这节课中教学或学习亮点;2.有哪些精彩的瞬间;这节课中你最满意的地方或者让您最兴奋的地方
8、?3.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你期望的水平了吗?你满意吗?这节课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或者让你觉得不足的地方在哪里?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5.从学生的作业、课后谈话等途径你觉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6.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