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大众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启示

艾思奇《大众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启示

ID:11881354

大小:2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4

艾思奇《大众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启示_第1页
艾思奇《大众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启示_第2页
艾思奇《大众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启示_第3页
艾思奇《大众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启示_第4页
艾思奇《大众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艾思奇《大众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艾思奇《大众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启示艾思奇《大众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启示艾思奇《大众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启示艾思奇《大众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启示艾思奇《大众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启示艾思奇《大众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启示  艾思奇少年离乡,随家人避难香港,中学时代的他就读于香港教会中学,神父在教学中所教授的《圣经》课程引起艾思奇的反感,认为圣经中那种所谓“福音”是懦弱与助长罪恶的根源。再次回到云南的艾思奇,为了追寻心中自由独立的信念,加入了学生革命运动

2、团体。之后,肩负父亲实业救国理想的艾思奇又远渡日本求学,在学习中,他感到实业救国只能治标,而若要真正改变落后面貌,唯有在思想上救国才是治本。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面对山河凋敝的惨状,艾思奇毅然回国,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归国加入《申报》工作后,艾思奇逐渐感受到爱国民众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渴求,意识到有必要根据普通民众的理解习惯与需求,向民众传播最先进的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学习协助民众正确认识这个世界,也正确理解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其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因此,艾思奇以《申报

3、》“读者问答”栏目为载体与读者互动,这就是《哲学讲话》的雏形。后因读者反应热烈,《哲学讲话》在1935年正式出版,一年后更名为《大众哲学》。  及至建国前,《大众哲学》共印发了32版,一本哲学理论书籍可以取得如此成就,即便是在资讯发达的今天看来,也着实不是一件易事。当时社会还曾流传这样一种说法:一本《大众哲学》动员了数十万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由此可见其在当时青年中所形成的巨大教育影响。  今天,高校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在课堂上教学与课堂下实践的互动中,教师协助学生建立

4、对社会以及个人的正确认知,拥有积极进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刻理解并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因此,高校的教学体系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然而,目前高校思想联盟政治课中,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就会造成“曲高和寡”的问题。部分教师过分关注书本抽象理论的讲述,缺少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忽视了学生的接受习惯,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无法达到原有的教学目的。因此,要想让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真正发挥实效,达到教育目的,就应该在教学中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在这一点上,艾思奇的《大众哲

5、学》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书籍出版后,各界民众争相拜读,它迅速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读物。艾思奇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将书中内容科学分为四个部分。艾思奇了解当时中国民众知识水平有限,很难理解外国哲学原著,于是他就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枯燥的理论,协助普通中国人正确理解科学真理,认识到救国救民的重要性。因此,研究一本《大众哲学》的特色,不仅仅是对艾思奇写作的肯定,这对于我们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也有着十分深厚的启示。  第一、善用案例教学  马克思主义最初传入中国时,基本都为原著的翻译作品,由于书中理论阐述都比较专业抽

6、象,缺少实际案例,使得中国民众在理解其理论深意中存在很大困难。也使得这种高深理论一开始进入我国,其影响力并不很大。因此,艾思奇在开始写作时,就认定了要通俗解释哲学的目标,那就是:“要把专门研究者的心情放弃了,回复到初学时候的见地来写作。说话不怕幼稚,只求明白具体。”[1]  我们今天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书本对于专业理论的阐释多以抽象语言为主,结合少量的案例,但对于案例的解释并不是十分深入。由于大量抽象语言的描述,使得学生落下一种思想政治课程枯燥刻板的印象。因此,艾思奇《大众哲学》给思想政治课程教育者的

7、第一个启示就是要善于运用案例进行教学。  艾思奇在写作《大众哲学》过程中,有意的将抽象理论与具象的事例联系起来,使得事例与理论形成联想记忆,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相关知识。艾思奇在案例的选择中也有自己的考虑,他所选取的案例为两大类:第一是日常生活常见事物;第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事物。这两类事物与中国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这些事物与抽象理论建立联想,即便是文化水平有限的百姓也能懂得抽象的哲学原理。  例如,在本书的第四章中,为了帮助读者理解“质量互变规律”,艾思奇就用到了中国民间“雷峰塔倒”的事件。雷峰塔倒不是一朝一

8、夕之间,而是经年累月风雨侵袭,加上人们偷拆塔砖的结果。此外,在解释“现象与本质”的问题时,艾思奇别出心裁的选择了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中的角色——孙悟空。中国百姓都知道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但他们也看到了,孙悟空不管变成什么,都始终改不了那种冲动的猴脾气。艾思奇以此为启示,告诉人们每个人身边都会有一些人表面和内在有着巨大差别,而我们要想看清眼前人,就要有一面能分辨真相的照妖镜和一个聪明的头脑,才能真正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