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区域纳税信用体系构建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区域纳税信用体系构建研究1构建京津冀区域纳税信用体系的意义京津冀作为中国北方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城市群之一,是联通东南西北的经济、政治、文化要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其发展更对周边其他城市有着强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论文写作lw54.com信用对京津冀乃至全国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对信用体系的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京津冀已经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区域信用体系。京津冀三地信用体系建设程度不一,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易造成征信数据的重复建设和信用信
2、息资源的浪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全面推进,需要打破空间地域限制,实现有效协同,更好地服务京津冀三地的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京津冀区域信用体系搭建了平台,有利于解决地域分割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利于京津冀的资源整合,节约社会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京津冀区域信用体系建设是京津冀打造信用品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同时,区域信用体系是全国信用体系的子集,京津冀区域建立起适合自身经济发展的信用体系,形成区域标准,能为其他地区形成示范作用,为完成全国信用体系的统一打好基础。纳税信用作为
3、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研究京津冀区域纳税信用体系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如果整个社会可以做到诚信征纳税,在其他条件不改变的条件下,综合税率可以降低。因为假如纳税人发生偷税漏税或逃税行为,将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而政府财政支出具有一定的刚性,政府要么通过加强税收征管来保证财政收入,进而增加社会整体的税收成本,要么在改革新税制的过程中,综合考虑纳税过程中的不诚信因素提高综合税率。但如果整个社会做到了诚信征税和诚信纳税,税收征管成本将会降低,效率将会提高。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即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税收效率。因此,
4、构建纳税信用体系,推进纳税信用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2构建京津冀区域纳税信用体系的背景和问题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百度百科。。在此背景下,京津冀三地在构建区域信用体系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启动了京津冀区域信用体系及信用奖惩联动机制。21京津冀经济税收发展现状从京津冀税
5、收收入数据来看,京津冀三地总税收收入和人均税收收入呈现不均衡状况(见图1)。2015年北京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239亿元限于统计数据公布结果,无北京市2015年地方税收收入总数据(仅公布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四大税种的税收收入数据)。;河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485亿元,地方税收收入19340亿元;天津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6699亿元,地方税收收入157794亿元。三地中北京的总财力最强,天津与河北的差距不大。但按人均占有情况来看,2015年北京市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1764元,天津市人均一般公共预
6、算收入为17240元,河北省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3567元,北京依然最强,河北呈“断崖式”下跌,为最弱,仅为北京市人均公共预算收入的164%。因此,京津冀财政落差成为制约三地协同发展的关键,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劣势。从三地的发展过程来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京津冀地区呈现出明显的“虹吸现象”,由于区位优势明显,北京将天津和河北等其他地区的资源吸引过来,减缓被吸引地区的发展,促进要素引入地区发展。但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布局和开展,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互补性,这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势。北京的发展策略是大力发展为经
7、济政治文化中心,弱化工业中心的地位;天津工业企业很多,覆盖面广;河北是工业大省和农业大省。充分发挥三地优势协同发展大有可为。图1京津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比限于北京市统计数据无地方税收收入数据,此项目计算统计口径为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2015年暨“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天津市统计局《2015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北省统计局《2015年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2京津冀区域信用体系建设情况现状2015年11月,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信用建设主管部门在
8、北京中关村共同宣布,启动京津冀区域信用体系及信用奖惩联动机制,今后三地间的恶意拖欠和逃废银行债务、逃骗偷税、商业欺诈、环境污染等失信行为及对失信被执行人制约等将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区域联动。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签署了《京津冀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