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877861
大小:30.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14
《建筑施工过程中电气工程监理常见问题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建筑施工过程中电气工程监理常见问题及对策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电气工程监理常见问题有防雷接地不符合要求、导线的接线、连接质量和色标不符合要求等8个方面。 【关键词】建筑工程;电气监理;解决措施 Inthecourseofconstructionelectricalengineeringsupervision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 YuHong-Lan (CountyArchitecturalDesignLimitedcompanyGuannanJiangsu223500) 【Abstract】I
2、ntheprocessofconstructionelectricalengineeringsupervisionproblemsinlightningprotectionandgroundingrequirements,thewireconnection,theconnectionqualityandthecolordoesnotmeettherequirementsof8aspects. 【Keywords】Electricalconstruction;Supervision;Measures 建筑电气工程由于与其它专业工程的配合最
3、多、技术含量较高,要求现场监理工程师不仅要熟悉设计图纸,而且要熟悉相关的施工和验收规程、规范,掌握现场施工管理知识和协调手段。现将结合笔者实践,简单谈谈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防雷接地不符合要求 1.1现象。 (1)引下线、均压环、避雷带搭接处有夹渣、焊瘤、虚焊、咬肉、焊缝不饱满等缺陷。 (2)焊渣不敲掉、避雷带上的焊接处不刷防锈漆。 (3)用螺纹钢代替圆钢作搭接钢筋。 1.2预防措施。 (1)加强对焊工的技能培训,要求做到搭接焊处焊缝饱满、平整均匀,特别是对立焊、仰焊等难度较高的焊接进行培训。 (2
4、)增强管理人员和焊工的责任心,及时补焊不合格的焊缝,并敲掉焊渣,刷防锈漆。 (3)根据GB5016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定,避雷引下线的连接为搭接焊,搭接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因此,不允许用螺纹钢代替圆钢作搭接钢筋。作为引下线的主钢筋土建如是对头碰焊的,应在碰焊处按规定补一搭接圆钢。 2.电线管(钢管、PVC管)敷设不符合要求 2.1现象。 (1)电缆管多层重叠和并排紧贴,有的地方高出钢筋的面筋。 (2)电线管埋墙深度太浅,甚至埋在墙体外的粉刷层中。管子出现死弯、痛折、凹痕现象。 (3)电线管进入配电箱,管
5、口在箱内未做紧锁固定。 2.2预防措施。 (1)加强对现场施工人员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对工人进行针对性培训工作;管理人员要熟悉有关规范,从严管理。 (2)电线层不能并排紧贴,如施工中很难明显分开,可用小水泥块将其隔开。 (3)电线管埋入砖墙内,离其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15mm,暗敷在板内线管要求埋深30mm,管道敷设要“横平竖直”。 (4)电线管的弯曲半径(暗埋)不应小于管子外径的10倍,管子弯曲要用弯管机或拗捧使弯曲处平整光滑,不出现扁折、凹痕等现象。 3.导线的接线、连接质量和色标不符合要求 3.1现象。 (1)多股导线
6、不采用铜接头,直接做成“羊眼圈”状。但又不搪锡。 (2)与开关、插座、配电箱的接线端连接时,一个端子上接几根导线。 (3)线头裸露、导线排列不整齐,没有捆绑包扎。 (4)导线的三相、零线(N相)、接地保护线(PE线)色标不一致,或者混淆。 3.2预防措施。 (1)多股导线的连接,应用镀锌铜接头压接,尽量不要做“羊眼圈”状,如做,则应均匀搪锡。 (2)在接线柱和接线端子上的导线连接只宜1根,如需接两根,中间需加平垫片;不允许三根以上的连接。 (3)导线编排要横平竖直,剥线头时应保持各线头长度一致,导线插入接线端子后不应有导体裸露
7、。 (4)施工人员应清楚分清相线、零线(N线)、接地保护线(PE线)的作用与色标的区分,即A相-黄色,B相-绿色,C相-红色;单相时一般宜用红色;零线(N相)应用浅蓝色或蓝色;接地保护线(PC级)必须用黄绿双色导线。 4.配电箱的安装、配线不符合要求。 4.1现象。 (1)箱体与墙体有缝隙,箱体不平直。 (2)箱壳的开孔不符合要求,特别是用电焊或气焊开孔,严重破坏箱体的油漆保护层,破坏箱体的美观。 (3)落地动力箱接地不明显(做在箱底下,不易发现),重复接地导线截面不够。体内线头裸露,布线不整齐,导线不留余量。 4.2预防措施
8、。 (1)箱体安装时要用水准仪校水平。 (2)箱体的“敲落孔”开孔与进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