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874301
大小:11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4
《naa浓度对中华芦荟叶片组织培养影响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不同浓度NAA诱导芦荟叶片愈伤效果的研究王玉梅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生物系09园艺技术广州510303摘要:采用浓度差的方法,考察了0mg/L、0.5mg/L、1mg/L、1.5mg/L四种浓度的NAA对中华芦荟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S+0.2mg/L6-NA基本培养基中,1mg/L的NAA对愈伤的诱导效果最好。关键词:芦荟(Aloe)叶片愈伤组织诱导芦荟(Aloe)为百合科芦荟属植物,含有七十多种对人体有益物质,在医学、食用、美容等多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1】。芦荟的繁殖一般采用扦插和分株繁殖,然而这些方法受繁殖基数的限制,
2、初期繁殖速度较慢,而且容易是病毒积累,影响植株生长,甚至退化【2】。采用叶片经愈伤组织诱导再促进长芽、生根的培养方法,不仅可以为生产提供一条在短期内繁殖出大量种苗的途径,以加速新品种的推广,而且还可以解决大规模快速繁殖中材料不足的问题。该试验以中华芦荟为材料,采用浓度差的方法,探究不同浓度NAA在MS+0.2mg/L6-BA基本培养基中对中华芦荟叶片愈伤组织诱导效果,以期获得最佳浓度。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中华芦荟的幼嫩叶片采自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生物楼6楼顶1.2实验方法1.2.1培养基的配置以MS为基本培养基,其中添加0.2mg/L的6-BA
3、和4个不同浓度的NAA组合(见表1),蔗糖3%,琼脂1%,PH5.8,培养基经高温杀毒30min备用。表1培养基与激素组合组名瓶数培养基6-BA(mg/L)NAA(mg/L)A10MS0.20B10MS0.20.5C10MS0.21D10MS0.21.51.2.2材料灭菌处理取芦荟幼嫩叶片,用自来水洗干净再在流水下冲刷3h,再用75%的酒精进行表面消毒30s,然后用0.1%的升汞液消毒9min,最后用无菌水冲洗7~8次,洗去植物表面的升汞残液,放人无菌培养皿中,用无菌滤纸吸干水分备用。1.2.3接种无菌条件下,将消毒后的芦荟切成约0.5~lcm大
4、小的块。接种在培养基上。每瓶接种3—4个外植体。1.2.4培养条件温度25±2。C,每天光照10~14h,光照强度15OO~20001x2结果与讨论2.1实验结果2.1.1观察与数据统计接种第5d开始出现轻微褐化现象,第10d全部褐化,第15d有54块芦荟叶片出现起动现象;第21d发现B、C组各有一瓶长出类似根的物质,第25d观察证实B组一块外植体长出根和C组两块外植体长出根,截至第47d,A组有13块外植体启动,B组有14块外植体启动,C组外植体有18块有启动现象,D组有17块外植体起动。表2不同浓度NAA对愈伤起动的影响组名接种块数褐化率(%
5、)启动率(%)长根率A1810072.20B2410058.34.2C2710066.77.4D2710063.302.1.2实验照片图1四组褐化现象的比较图2外植体直接生根2.2实验讨论2.2.1NAA抑制芦荟叶片在MS+0.2mg/L6-BA基本培养基愈伤的起动?有关资料表明【3】常用生长调节物质对中华芦荟的愈伤诱导效果大小表现为6-BA>IBA>2.4-D>NAA.由表2可知,A组没有添加NAA,其愈伤启动率最高,然而NAA的浓度对愈伤的影响也有一个坡度。最佳的NAA浓度与0.2mg/L的6-BA组合还有待于我们下一组实验的验证。2.2.2
6、褐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外植体发生褐化现象严重,褐化率达100%。它是由于组织中的酚类物质经氧化后产生棕褐色的醌类物质造成的。这类物质可抑制细胞中其他酶的活性,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严重是可导致组织的死亡。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芦荟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所以今后芦荟组织培养一定要注意防止褐变的发生,可以添加活性炭等物质。2.2.3实验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该试验各组的接种外植体数目相差甚大,造成实验的对比误差,可能A组的外植体总数比较少而引起其起动率的偏大。建议以后做类似的对比实验一定要严格要求数目的一致,令实验更有说服力。2.2.4导致外植体
7、直接生根的两个原因①生长素与细胞分类素的比例高时,愈伤组织仅形成根【4】。②外植体不适应培养基所产生的变异。参考文献:【1】于生华,吴洪军,赵凤臣,等.芦荟的药用.中国林副特产,1998,(4),157【2】纪萍,司徒琳莉,赵伟东,等.三种芦荟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的研究.中国林副特产,2002,(1),9—11【3】肖波,廖尔华,胡开治,林茂祥.植物生长物质诱导芦荟叶片愈伤组织效果的研究.中国农学通报,第22卷,第一期,2006年1月,163【4】潘瑞炽.植物细胞工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P5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