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868703
大小:341.00 KB
页数:43页
时间:2018-07-14
《年产5万吨铜棒、铜生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一章总论第一节项目概述当前国务院对循环经济高度重视,2007年三月中央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总书记又指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相协调,在经济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胡锦涛总书记曾在江苏考察工作时强调,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事关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事关子孙后代的福祉,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各地区
2、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抓好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温家宝总理也强调指出:“要重点抓好节约利用资源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使用资源放在优先的位置,建立节约型社会,要建立城市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有色金属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各个领域,目前,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保证程度不高,有色金属矿山资源危机日益加剧,严重制约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直接影响-43-到国家经济安全。国家应尽快建立
3、有计划开采体系和进行新一轮的找矿,把大力发展再生有色金属工业作为实现有色金属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搞好废物再生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949年我国有色金属企业仅有28家,生产8个有色金属品种,产量1.3万吨。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到2001年底,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已有近3,000家,总资产340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357亿元,利润71亿元。64种有色金属均能生产和回收,有色金属产量连续8年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有色金属名符其实的生产大国。但大国不等于就是强国,突出表现在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在相
4、当程度上是数量增长,而在企业整体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品种质量、资源综合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并没有得到全面提高,更为严重的是矿产资源严重短缺,生产能力过剩,后劲发展乏力,巨额产量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战略,没有真正落实到健康发展上来。有色金属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是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开展有色金属再生资源利用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有色金属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对金属矿产资源的重视和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再生有色金属利用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我国人均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量的52-43-%,由于人口的不断增
5、加,人均占有量还将不断下降,开发利用有色金属再生资源对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有着重要意义。再生有色金属利用是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每生产一吨再生铜可以少排放约100多吨工业废渣和2吨二氧化硫;这还没将矿山开采、冶炼加工生产的废水及其他有毒物质计算在内,社会效益显著。再生有色金属利用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有色金属再生资源不需要再经过勘探、采矿、选矿和复杂的冶炼加工过程,只要收集、分检和简单的冶炼就可以获得,有的经分检后就能直接使用,相对于原生金属而言,节约了大量的社会劳动,因此开发成本明显低于矿产资源。根据国家经贸
6、委发布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十五"发展规划》要求,到2005年,仅废有色金属回收量就将达20万。由于我国多年来资源利用率比较低,综合利用水平也比较低,经济效益不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年初国家发改委提出了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建议措施的报告,并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不久前专门召开了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专门做了部署。各有关部门分别从不同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有利于经济效益的增长,有利于形成资源节约型社会。这是全面建设小康型社会
7、的必然选择。现在我国电线电缆产品的铜铝消费已位居世界第一位。2003年,中国电缆工业的铜消费量达190万,占国内2003年铜消费总量的65%。近-43-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电线电缆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铜和铝是电线电缆工业的主要基础材料,今后几年,预计中国线缆工业用铜将以年增8%~10%的速度递增。电力工业用线缆占电缆工业产品总量的40%,其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电缆工业的发展。按照至20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发展规划目标,2002年以后,全国年增电力装机容量基本在3500万~4000万千瓦左右。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年递增约10%;2003
8、年为15%,2004年将达16%。随着国家基础工程建设的迅速扩大和装备制造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世界加工厂”乃至于“世界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