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市2018届高三政 治专项练习 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题号一二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1卷评卷人得分一、单选题1、 3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棷壳等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
2、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它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材料
3、说明( )①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②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独树一帜得益于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③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④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如同一部部石刻的史书,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93、出门在外,最难改的是乡音,最亲切的是方言。方言被称作我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方言却日渐式微,流失严重。一些人士和地方疾呼,保护方言刻不容缓,这是因为我国方言( )①魅力独特,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②因时而变,具有鲜明
4、的时代特色③绚丽多彩,是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④运用广泛,是不同民族间沟通交流的工具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2016年4月12日,《新华字典》获得“最受欢迎字典”和“最畅销的书”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下列有关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②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③汉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④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铁榔头”郎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
5、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从“铁榔头”身上折射出,在当代中国( )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B.核心价值博大精深,人人践行C.中华美德治国化民,指引方向D.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力量6、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主题展览”,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和实物,全景式展现了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下列表述与该展览主题最为贴切的是( )A.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6、B.营造文化氛围,促进文化创新C.传承历史文化,展现时代精神D.坚定理想信念,推动文艺繁荣197、2015年11月20日,北京海淀、河北廊坊非遗联展活动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举行。此次联展既有彰显“京作”皇家宫廷艺术雍容风范和富丽华贵的京绣、彩塑京剧脸谱、京西皮影戏、京剧盔头制作技艺、北京绢人等非遗项目,也有体现燕赵之地古朴厚重、豪放大气的以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等“燕京八绝”为代表的廊坊市非遗项目精品。关于此次联展活动,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中华文化
7、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③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④文学艺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8、民族精神不是虚无缥缈的。它在我国古代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及浩瀚史书中,在鲁迅的《狂人日记》、矛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致小读者》中……只要认真读它们,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材料说明( )①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②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③我国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民族精神④只有大力创作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弘扬民族精神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9、
8、为了挖掘、延续和传承“工匠精神”,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国工匠》特别节目。该节目旨在让“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得到弘扬,并使其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为此,我们应该( )①全面继承中华民族特有的“工匠精神”②为“工匠精神”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