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866471
大小:3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4
《某某同志先进事迹材料.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区纪委***同志先进事迹材料2010年以来,纪委机关支部书记***同志坚持党建工作与纪检业务并重,率先垂范、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党务及业务工作都取得了可喜成效。2010年,他分管联系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暨惩防体系建设、综合目标、信息调研等工作在全市目标考核中均排名第一,信访试点工作考核位居全省第三名、全市第一名;个人被区委、区政府表彰为“优秀公务员”,并荣获“先进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事业至上工作“拼命狂”工作履职尽责。***同志组织委局党员干部开展“读写讲练”活动,到小平教育基地举行廉政宣誓,党员职工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重视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坚
2、持每周五学习制度,亲自撰写讲课材料并为党员干部上党课2次。去年**遭遇160年不遇特大洪灾,他带领机关党员干部24小时奋战在抗洪救灾第一线,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干事雷厉风行。说话风风火火、做事雷厉风行,是***同志的鲜明特征。对组织交付的工作任务,不讲条件、不打折扣,快捷高效地完成。全市开展农村党风廉政建设,—4—没有现成的模式或样本,为高效完成建设任务,他经常加班,废寝忘食。有时睡觉都在想问题、谋点子,想到好的解决办法,马上起床记录下来,落实到工作中,**区的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成为全省的示范点,建设经验被《中国纪检监察报》刊用,得到
3、上级纪委领导的肯定。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在实践中学习,积极探索创新解决问题的举措和方法,增强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干部作风建设,他创新方式,利用直接上门、随机抽查或夜间突击等方法,狠刹乡镇干部“走读风”和机关干部“懒散风”、“推诿风”,全年共组织专项督查5次,暗访11次,问责61个单位、38人,全区干部作风效能进一步提升。使命至贞纪律“捍卫者”强化教育,增强防腐意识。加强正面教育,积极培树正面典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学先进、比奉献、创佳绩。强化警示教育,组织党员干部收看《赌之害》、《蜕变的权力》等警示教育片,及时通报典型案件,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4、。深化感染教育,积极开展“看远山红叶、当勤廉模范”活动,努力营造崇廉尚洁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对党员干部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开展基地教育,组织带领全区党员干部、中小学生到小平故里廉政教育基地—4—接受廉政思想教育,全区干部群众拒腐防变意识不断增强。源头治腐,防控廉政风险。以限权为主线,以公开为手段,以建制为重点,以执行为保障,以实效为落脚点,扎实抓好源头治理。突出“一把手”权力行使这个重点,出台《**区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三重一大”决策办法》,单位“一把手”不直接分管人、财、物和工程建设,着力发挥制度在预防和治本方面的重要作用。宽严相
5、济,敢亮剑善打伞。他亲自参与和指导查办违纪案件,以少数党员干部的查处换来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的警醒。2010年,共查处违纪案件22件,纪律处分30人,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在敢于亮剑同时,又善于“打伞”,对广大干部和群众关心爱护。认真执行《规范澄清是非宽容失误的暂行办法》,健全宽严相济的干部激励约束制度机制,为15名党员干部澄清了是非,保护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兴业的积极性。人民至高群众“贴心人”畅通信访举报渠道。设置手机短信举报平台、“信访绿色通道”和信访举报网站,公布委局信访举报电话、邮箱、网址,群众来信来访渠道畅通无阻。—4—完善区、乡、村、组四级
6、信访网络,在村(居)建立信访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群众诉求代理员“三员”制度,2010年及时化解矛盾200余件,有效预防了10余起非正常上访事件发生。完善接访工作机制,实行委局班子成员定期接访、约访、带案下访等制度,信访举报行为更加规范。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扎实开展“实名信访举报阳光办理”等专项活动,探索创新吸收群众代表参与办信办法,对群众关切度高、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的集体访、联名信,积极吸收群众代表、党员代表和特邀监察员参与调查,大力提升了调查的透明度和结果的可信度。2010年,有效化解实名信访举报101起,实现了“七个百分百”目标,得到了省纪委副书记任俊年
7、表扬性批示。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了切实维护,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倾情帮扶困难群众。***同志经常深入到区纪委联系的贫困村—杨坪乡六合村,走村入户详细了解该村的基础设施、骨干产业、农户工程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与他们亲切交谈,问寒问暖,为困难群众送去帮扶资金6000元,并鼓励他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勇敢面对生活,力争早日脱贫致富。帮扶对象户感激万分,纷纷表示,要用好帮扶资金,不断学习掌握技能,努力克服困难,使生活更美好。—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