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园对策及问题

新生入园对策及问题

ID:11857733

大小:3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4

新生入园对策及问题_第1页
新生入园对策及问题_第2页
新生入园对策及问题_第3页
新生入园对策及问题_第4页
新生入园对策及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生入园对策及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生入园对策及问题在以往的新生入园过程中,总有一些幼儿存在着入园适应的种种问题。由于长期以来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便有了幼儿适应难的问题。这不仅给老师带来许多麻烦,同时也使家长非常担心,更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幼儿园应成为儿童发展的共同促进者”。因此,我们从生态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幼儿入园适应难的原因,寻求解决的方法与途径,帮助幼儿更快适应幼儿园新生活,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一、入园问题新生入园之初,大多数是在哭声和家长的担忧中开始的。

2、这是他们人生经历的第一次集体生活。第一次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亲人,进入幼儿园开始集体生活,此刻的孩子是焦虑和不安的;家长也是第一次将孩子交给别人,与众多的同龄孩子放在一个班级里,此刻家长的心情是担忧和不安的。对幼儿入园初期出现的各种不良情绪表现,诸如哭闹、拒食、拒睡、伺机出逃、时刻跟着某个人、坐立不安、不断重复同一要求、呆坐且默默不语等,在心理学层面称之为“分离焦虑”。严重的“分离焦虑”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如出现抵抗力下降、引发频繁感冒等,需要成人(教师、家长)予以帮助纠正。因此,帮助新生克服

3、入园时的“分离焦虑”,顺利渡过入园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幼儿园应成为儿童发展的共同促进者”。在这个新的家园关系理念指引下,为帮助托班新生克服分离焦虑的实践研究,通过实施一系列教育策略,如:设置类“家”环境、开展入园前家访、准入园活动、家园互动游戏等,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幼儿、家长、教师一个也不能少的”家园联动,帮助托离焦虑”的宗旨。二  、问题分析(一)  关于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原因分析1.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1)幼儿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到2周岁以后

4、进入幼儿园,对于他们来说,幼儿园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对于陌生环境的一种本能的不安全感和害怕感是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动因。(2)与亲人的分离加剧了幼儿的不安全感,这使得原有的依恋关系被破坏使幼儿产生了认知“倒退”,觉得不在眼前的事物就永远失去了。孩子在家人离开的瞬间焦虑情绪就爆发了。一种很好的解释就是当无助的幼儿在陌生的环境中产生了倒退现象,担心自己从此失去了亲人。于是随即而来的分离焦虑——苦恼、不吃不睡、缠人、伺机逃跑等行为出现。(3)“心理需求层次”分级被打破。在新生入园之初,首先不是吃、喝睡等基

5、本的生理需要,而是对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最为强烈,这现象打破了马斯洛的心理需要层次分级被打破,成了为分离焦虑产生的心理诱因。为此,教师首先要设法满足他们对安全感、归属感和爱的心理需要,与新环境建立起依恋关系以此消除分离焦虑,促使幼儿的心理需求恢复到原来的结构层次上来。2.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进入幼儿园,原来环境中熟悉的人与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与原来家庭生活有较大区别的幼儿园新环境,这使得平衡的原生态环境瞬间被迫打破,且2周岁的幼儿是社会能力、生活能力均处于“脆弱”阶段,不能与新环境及时建立起新的平

6、衡的生态环境。原生态平衡被破坏和建立新生态平衡能力不足是在分离焦虑产生成为必然。3.从社会学角度分析(1)生活环境的转换。让他们对陌生的、没有类似经验的集体生活产生了距离感,而能力不足和经验缺乏使他们对及时消除困难造成障碍,继而产生了焦虑情绪。(2)人际对象和关系的变化。当幼儿入园后其交往对象的变化,同伴之间、师幼之间的交往是一种非固定性人际关系,这就使得孩子建立在固定关系基础上安全感、信任感受到强烈的冲击,这就成为分离焦虑产生的诱因之一。(3)行为规则和态度的改变。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内容、方式

7、、范围、时间等都相对自由,行为规则比较灵活、随意,而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内容有一定的程序规定和执行的要求,这对孩子是具有约束力的。而这种约束力也造成了幼儿对新环境的信任感和安全感降低,因而导致分离焦虑的产生。(4)对环境的敏感性。当幼儿对新环境所带来的变化产生兴趣,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其注意力就容易被新环境所吸引,继而因为兴趣变得容易接纳新环境并适应它。反之幼儿对新环境缺乏敏感性,没有被环境中因素所吸引,那么他就容易拒绝新环境并试图逃避它,因而就不能适应新环境。(二)关于影响幼儿入园适应性的相关因素(

8、1)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教养方式大致分为溺爱型、放任型、严厉型、民主型四类,孩子对集体生活的适应能力相应地从第一类到第四类由弱而强。民主型的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形式吻合程度高,孩子入园后就相应减少了人际交往困难,反之就会增加人际交往的困难,致使适应难度加大。(2)家长的教育素质的影响。有些家长因缺乏对婴幼儿年龄特征的了解,缺少应有的教育常识和技巧,对孩子入园指导存在偏向,导致孩子对未来的新环境产生不信任而不能积极适应。(3)主要抚养者态度的影响。调查发现,由父母亲自抚养的孩子比较容易适应集体生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