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经》札记——重要语词略注

读《心经》札记——重要语词略注

ID:11824339

大小:110.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7-14

读《心经》札记——重要语词略注_第1页
读《心经》札记——重要语词略注_第2页
读《心经》札记——重要语词略注_第3页
读《心经》札记——重要语词略注_第4页
读《心经》札记——重要语词略注_第5页
资源描述:

《读《心经》札记——重要语词略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读《心经》札记——重要语词略注何新读《心经》札记——重要语词略注 读《心经》(2009年)不增不减如其来,亦在亦迁随化开。浮世徒惊锡杖响,大千明月照楼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何新按】盖人类之精神现象历经五个阶段,即:巫、信、智、理、魔。巫即巫术,信即信仰,智即知智,理即理序,魔即魔境。石器时代之多神教及万物有灵论是巫术阶段。一神教之中世纪是信仰(宗教)阶段。启蒙时代是知智阶段。20世纪之科学体系是理序阶段。科学以理性秩序为根本,声称“知识就是力量”,欲以理序“改造自然”,“重建宇宙”。然而其结果是自然生态及地球环境之巨大破坏。当今人类

2、面临重大生存危机。于是人类方知,科学并不能穷究或者创建宇宙以及万物之理序。未知现象、未知自然对人类之反制反而愈来愈强大。故21世纪之人类精神正回归于无法之法的魔境阶段。所谓“UFO”一类未知灵界的各国政府档案公布,即是明证也。古谚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性胜乎人性,宇宙胜乎人类。故歌德《浮士德》中预言,历史终以魔境胜乎人性及智性、理序而告终。老子云:绝圣去智。不弃智理,则不能通乎魔意,这正是理性主义之所局限也!一叹! (2011年3月记于日本海大海啸之后)------------------------------------

3、------------------------------------- 【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即观音菩萨。观自在菩萨,源自梵语avalokite-svara,音译“阿婆卢吉低舍婆罗”。”娑伐罗”(svara)意思为“自在”,“存在”,哲学意义则可释为“自由”。avalokitesvara,此词梵文的本意是:“观看(世相)的得自在者”,故玄奘法师译为“观自在菩萨”。佛学者谓:avalokita-svara由两个梵文合成即:avalokita﹢isvara。avalokita意即“观看”、“照见”,“观照”、“审视”。“i?va

4、ra”“,意思为“声音”。故Avalokita-svara可意译为“观音”。在早期的佛经中,梵语“Avalokita(e)—?vara”,音译“阿缚卢枳低湿伐逻“,竺法护和尚译为“光世音菩萨”,南北朝姚秦时的鸠摩罗什法师译为“观世音菩萨”。有人认为,因唐太宗李世民的本名当中有个“世”字,为了避讳,故唐人将“观世音菩萨”改称为“观音菩萨”。但清凉澄观法师指出在梵文古本中存在“观自在”与“观世音”两种不同的名称。1927年新疆出土的古抄本中,以Avalokita-svara为观音菩萨的名称,证实了他的说法。鸠摩罗什出生在西域地区,所见的

5、应该就是这个版本。因此,观音菩萨并非是因为避讳而出现的名称。根据宋代玄应的说法,这是来自于古印度不同地区方言所导致的异名。【观自在】三字是双关语,其显意是指观世音菩萨名;其密意是指在入定时要观——自在。【观】接受,观照。【世音】(宇宙信息)。【自在】自然而在的,以及自在,自然与自由。【菩萨】 (1)是bodhisattvaa“菩萨摩诃萨”的音译,本意为“觉有情”、“导众生”的大士。 (2)菩萨,菩提萨埵(梵文:bodhisattva)之略称,过去曾译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或扶萨。Bodhi(菩提)意为“觉悟”,satto或satt

6、va意为“有情”,译成汉语的意思为“觉有情”——有情,即情感、情欲、感情。觉有情,倒装语,即得解脱于情欲者,得从情欲中解脱者。【摩诃】意为“大”。【萨】为“萨埵”的略音,意为“有情”或“众生”。【摩诃萨】指引导救度众生,使之得度脱生死。 [对观音菩萨的译法历史上曾经有一段公案。观音菩萨的语源一是“阿婆卢吉低菩萨”(avalokite-svara),一是“阿缚卢枳低-湿伐逻菩萨“,湿伐罗(svarai)的意思是世音、声音。1927年新疆出土古抄本中,发现Avalokite-svarai-svara为观音菩萨的名称。鸠摩罗什(Kumar

7、ajiva)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据svarai-svara译为观世音(世界之音)菩萨。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三中则以为此译不妥,谓阿缚卢枳多(avalokite)当译为“观”(观照),伊湿伐罗(isvara)则应译为“自在”,即观自在菩萨。玄奘曰:“……即缚卢枳多译曰观,使湿伐罗译曰自在,旧译为光世音或云观世音或观世自在皆讹谬也”(《大唐西域记》)。]【诸菩萨】大乘佛教认为菩萨可以有在家与出家两种。菩萨有两种身:一为生死肉身,一为去法性恒生身。三贤位之菩萨,若未证法性,仍有惑业,受三界生死为前者;证得无生法忍性,舍离

8、三界生死肉身,得不生不死为去法性恒生者。观自在菩萨,合起来说,就是观照自心,不为世间或出世间的万物所动,心中住寂。大乘佛教认为,人人都是菩萨——从初发心(初信位的菩萨)到觉有情,到绝断情根,到圆满成佛(大觉大智者),总共有五十二个阶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