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浮床技术治理污染水体的有效性及其应用2005年.doc

生态浮床技术治理污染水体的有效性及其应用2005年.doc

ID:11815709

大小:3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4

生态浮床技术治理污染水体的有效性及其应用2005年.doc_第1页
生态浮床技术治理污染水体的有效性及其应用2005年.doc_第2页
生态浮床技术治理污染水体的有效性及其应用2005年.doc_第3页
生态浮床技术治理污染水体的有效性及其应用2005年.doc_第4页
生态浮床技术治理污染水体的有效性及其应用2005年.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态浮床技术治理污染水体的有效性及其应用2005年.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生态浮床技术治理污染水体的有效性及其应用宋祥甫1,邹国燕1 , 陈荷生21.上海市农科院环境科学院,上海,201106;2.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上海,200434    摘  要:依据陆生植物的养分吸收特性,利用水上种植技术,在以富营养化为主体的污染水域种植粮油、蔬菜、花卉等各种适宜的陆生植物,在收获农产品、美化水域景观的同时,通过植物根系的吸附和吸收作用,富集水中导致水域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氮、磷等元素,降解、富集其它有害无毒污染物,并以收获植物体的形式将其搬离水体,从而实现变废为宝、净化水域、保护水生态环境的目的。  

2、  关键词:生态浮床   技术  治理  污染水体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缘,是一典型平原水网区,2338km2的太湖居流域中心。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镇化率的提高,对自然生态环境干扰和压力增加,导致目前社会经济与自然水环境的异向发展,流域内水问题矛盾日趋尖锐。    一、陆域污染治理初见成效,水体内源治理亟需强化    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被列入“九五”、“十五”期间重点水域水污染防治计划和“三江三湖”治理工程。国务院各部委和二省一市政府采取切实措施,做了

3、大量艰苦工作,实现了工业污染源及环湖宾馆、饭店的达标排放,禁磷行动取得成效,对畜禽养殖、农业面源、航运污染都实施了强化治理,污水处理厂建设也正在抓紧进行。通过治理,流域水污染恶化趋势初步得遏制,部分河湖水质有所好转。但太湖总体水质尚未得到明显好转,北部湖湾区富营养化还很严重;河网的水污染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区域河道水污染仍很严重。    在21世纪流域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水已成为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    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迫在眉睫。目前,太湖流

4、域陆域外源治理初见成效并正在不断强化,水域内源治理和控制提到议事日程。研究开发既能有效治理湖泊富营养化,河道水污染,兼具生态修复的高新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二、生态浮床技术    生态浮床技术(原名浮床植物技术)是一项由三项国家发明专利组成,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相兼顾的实用技术。其内涵是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和基质,采用现代农艺和生态工程措施综合集成的水面无土种植植物技术。采用该技术可将原来只能在陆地种植的草本陆生植物种植到自然水域水面,并能取得与陆地种植相仿

5、甚至更高的收获量与景观效果。其对污染水体的治理与修复作用主要包括植物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直接吸收利用和对有机污染物的促降作用;植物根系、浮床和基质在吸附悬浮物的同时,为微生物和其它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场所,兼可美化水域景观。    1、生态浮床技术的原理    采用该技术治理水环境与生态修复的原理是:通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水体中氮、磷等植物必需元素的吸收利用,及其植物根系和浮床、基质等对水体中悬浮物的吸附作用,富集水体中的有害物质,与此同时,植物根系释出大量能降解有机物的分泌物,从而加速了有机污染物的分解,随着部分水质指标的

6、改善,尤其是溶解氧的大幅度增加,为好氧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创造了条件,通过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营养物的进一步分解,使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最终通过收获植物体的形式,将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吸附积累在植物体内和根系表面的污染物搬离水体,使水体中的污染物大幅度减少,水质得到改善,从而为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创造生态环境条件,为最终修复水生态系统提供可能。    2、生态浮床技术国内外研究动态    国际上治理修复污染水域的研究与技术发展趋势:在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体中污染物负荷量的基础上,采用能达到标本兼治,水体形成良

7、性循环,使水域得以可持续发展的生物治理方法。而利用大生物(植物和动物)治理修复污染水域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是主要方向。    在治理有机污染为主的河流和湖泊富营养问题上,国内外均己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研究与探索,在内源污染的治理方面,可供直接选用的工程技术则较少。目前国内外对河流和湖泊的内源污染治理主要采用底泥疏浚、机械捞藻、化学杀藻、生化综合除藻、人工种养水生植物、水产养殖等物理生态工程和生物调控等治理措施。但实施物理生态工程不但耗资巨大,大规模实施可能会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20世纪70年代起,有些国家和地区研究采用在富营养化湖

8、泊中放养凤眼莲等漂浮植物和链镛鱼等鱼类以抑制富营养化现象的产生,取得了较好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上述技术基本上未能直接应用于较大规模的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之中。主要原因如大多数适宜应用的水生植物经济价值相对较低,加上容易过度繁殖和老化死亡及因收获和处理其产品不易等等。近年,我国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