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806386
大小:47.0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8-07-14
《当前我国失业的成因分析_0》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当前我国失业的成因分析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的失业问题相当严重,其发展的潜在趋势不容乐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但为什么失业问题如此严峻?原因究竟在哪里?人口、结构、发展、周期、体制因素都是我国失业的成因,而我认为体制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本文用翔实的数据,客观的态度,从人口、体制、结构、发展、周期等方面,对失业的成因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失业 人口 体制 经济结构 劳动力一、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和特征 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当前我国失业的成因分析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的失业问题相当严重,其
2、发展的潜在趋势不容乐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但为什么失业问题如此严峻?原因究竟在哪里?人口、结构、发展、周期、体制因素都是我国失业的成因,而我认为体制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本文用翔实的数据,客观的态度,从人口、体制、结构、发展、周期等方面,对失业的成因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失业 人口 体制 经济结构 劳动力一、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和特征 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当前我国失业的成因分析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的失业问题相当严重,其发展的潜在趋势不容乐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3、的国家,但为什么失业问题如此严峻?原因究竟在哪里?人口、结构、发展、周期、体制因素都是我国失业的成因,而我认为体制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本文用翔实的数据,客观的态度,从人口、体制、结构、发展、周期等方面,对失业的成因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失业 人口 体制 经济结构 劳动力一、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和特征 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世界各国政府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如果劳动者达到或超过某一特定年龄
4、,并且在某一特定时期里符合:没有工作:没有受雇或自我雇佣;目前可以工作:根据某些条件,特定时间里可获得受雇或自我雇佣机会;正在寻找工作:在最近某一特定时间里通过登记、申请等特定方式正在寻求受雇或自我雇佣三个条件的,这部分人口即为失业人口。这种现象即为失业。 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型不断加快,我国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从官方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失业率的数字来看,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公开失业状况正逐渐恶化。具体数字见下表。 表1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年份城镇失业人数(万人)失业率(%)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年鉴》1991~1997年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的失业人口从1990年的万增加到1997年的600万人,失业率从1990年的%上升到1997年的%。总的看来我国失业率是不断提高的。如果从世界范围来讲,3%左右的失业率应该说是极低的,而600万失业人口对于一个12亿人口大国来说也无大碍。之所以这个数字与我们的切身感受有较大差别,是因为官方公布的失业人数仅限于城镇登记的公开失业者,这样就起码漏掉了两大块失业群体:一是
6、城镇中的企业富余人员和下岗人员,二是农村隐性失业者。我国农村还存在大约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急需转移安置。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过程中“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工作的不断开展和深入,我国传统就业体制下所掩盖的隐性失业人员显性化、社会化的压力也不断增加,就业矛盾更趋尖锐。在宏观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之后,如何妥善安置日益增长的劳动力资源和消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富余人员,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能否实现快速、持续、稳定地增长,关系到国有企业能否通过深化改革实现脱困目标,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稳定。经济转轨、
7、转型过程中的就业再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跨世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建国以来,中国曾经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全国性的就业问题。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由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城镇失业人数曾经达到400万人。但由于当时正处于三年经济恢复和“一五”建设时期,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政府通过对失业者采取以工代赈、移民垦荒、介绍就业与鼓励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到1957年就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第二次是在60年代初,由于50年代末“大跃进”盲目追求高速度,导致城镇就业人口急剧增加。1958-1960年,职工人数
8、净增2868万人,增长近一倍多,其中城镇新增劳动力中75%以上来自农村。60年代初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整顿经济,在全国范围精简多余职工、压缩城市人口。精简后,大约有近2000万劳动力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第三次是在70年代末期。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下乡知识青年陆续返城,加上城镇积累的大量待业人员和新成长劳动力,70年代又吸收了近130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