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783163
大小:555.50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8-07-14
《辛寨小学田园文学校本课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辛寨镇辛寨小学田园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辛寨镇辛寨小学综合实践课题组31目录序言----------------------------3田园诗派的概念------------------4著名的田园诗人介绍--------------6田园诗-------------------------10田园词-------------------------19田园歌赋-----------------------21庄农日用杂字------------------2631序言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我国社会主义事
2、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我们通过调查,却得到这样的结果:在农村从事种植的劳动力中,95%以上是50岁以上的农民,35岁在家务农的人员不到1%;我校小学六年级学生中,63.8%的同学不能识别玉米、小麦、大豆、高粱、甘薯等农作物;一份简单的几种常见农作物种植季节的问卷,五年级学生回答正确率不到40%。从农村考出的大学生区分不开小麦与韭菜,杂草与谷苗,不知道什么季节种什么。种种现状让人啼笑皆非,更发人深省。将综合实践设置成为国家课程以来,部分农村小学教育效仿城市
3、学校,将高精尖技术作为本校综合实践课程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与之不相适应。偏离了正常的航行轨道,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致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起来。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3-6年级)》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确定。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需遵循下列原则: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在县教研室领导的启发指导下,我们决定开展“田园教育”31的综合实践活动。在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进行开发与探
4、索。利用广阔的农村教学资源,如四季变化的农田,农作物的种植、生长与收获等很有研究价值。因地制宜,在校园内充分利用校园闲置田地这个有利资源,让学生通过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返朴归真。我校地处农村,占地面积大,闲置土地多,为学校开展“田园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条件;学校中老年教师较多,他们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辛寨镇“万亩良种试验田”紧邻学校,为学生考察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田园教育,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文化程度及爱好,辛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项目组搜集整理了有关田园文化方面的诗词歌赋,供各年级学生
5、欣赏、背诵。让祖国的灿烂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田园诗派田园诗派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流派,最重要代表人物为东晋诗人陶渊明。古往今来,陶渊明的诗作及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田园诗,它自成流派、一直影响后世诗人创作的发展,陶渊明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来源于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深切感受,有的接近于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直接表明了作者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31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给人一种清新、淳美的感觉、诗情画意的感受。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
6、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如果仅从他的田园诗的字面上看,诗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真有着神仙般的无限风韵。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陶渊明的田园诗虽取材田园,貌似田园,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梁朝学者钟嵘,在《诗品》中高度评价陶渊明是山水田园诗歌的宗师。此后历代著名诗人如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等无不敬仰效模他。陶渊明不仅千百年来在国内为后人所雅爱,在国际上也有巨大影响,朝鲜、日本、
7、苏联、英、美、法、德等许多国家把对陶学的研究当作人类文化和世界文学加以研究和发展,因而陶渊明的诗歌、散文和学术思想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31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田园诗人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名潜,或名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自小体弱多病,曾作
8、《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称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然而“家贫,不能常得”;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苦(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却能安贫乐道,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六十岁左右去世。31陶渊明深受后世文人骚客推崇,欧阳文忠公甚至认为“两晋无文章,惟《归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