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缺陷析.doc

中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缺陷析.doc

ID:11764888

大小:4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3

中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缺陷析.doc_第1页
中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缺陷析.doc_第2页
中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缺陷析.doc_第3页
中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缺陷析.doc_第4页
中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缺陷析.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缺陷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缺陷析关键词:逻辑性;实用性;安全性 内容提要:判断犯罪构成理论优劣的标准应该有三个,即逻辑性、实用性以及法的实质安全性。基于以上标准,中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存在着如下缺陷:在逻辑性上,传统理论将整体划分为不同部分的思考方式,使使用者对体系的认识发生价值前置的逻辑混乱;在实用性上,传统理论的分离式思维不具有思维方式上的合理性;在法的安全性问题上,传统理论因为犯罪构成与正当化事由的分治格局只具有入罪口而缺少出罪口,可能影响刑法正义目标的实现,并且这种缺陷是由其自身造成的,无法通过对自身的改良来实

2、现。因此,传统犯罪构成理论应在犯罪构成理论构建的价值前提指导下予以重构。对于中国传统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尽管目前学界不乏其支持者,但其早在90年代初期就开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是不争的事实,并且时至今日,反对论的呼声日益高涨①。但是我们必须明确,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传统犯罪构成理论是“传统的”就对之进行否定。对于传统理论所进行的任何评价,都必须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基于其自身的特点作出,而不是以大陆法系或者英美法系的犯罪成立理论为参照系来得出,因为如果这样,无疑是在比较之前就已经在研究者心中树立了一个自认为是合理的模

3、板,无法得出客观的结论。因此,在进行评判之前我们必须设立一个大致统一的评价标准。那么,“在这些错综的体系中,哪种的立场是妥当的呢?必须根据其逻辑性和实用性对体系进行评价。犯罪论的体系应该是把握犯罪概念的无矛盾的逻辑,并且是在判断具体犯罪的成立上最合理的东西。”[1](P107)据此,判断犯罪构成理论的标准应该有三个,即逻辑性、实用性以及法的实质安全性②。依此标准,传统理论在如下三个方面均存在着缺陷:一、逻辑性考察:逻辑混乱与价值前置在我国以整体分解方法构建的犯罪构成理论之中,对行为进行分解之后产生的四大要件之间

4、具有密切的互相依存关系,一存俱存,一无俱无。因此,在认定犯罪成立与否的时候,是在进行综合性评价之后,一次性地得出结论。也就是说,作为犯罪构成这一整体的体系性组成部分的四个方面要件,即犯罪客体要件、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观要件和犯罪主体要件没有层次性,四要件之间是一种平行关系,因而对于四要件的认定也是同时展开的,不是从外表深入到内部,因此称之为“横向重合关系”、“齐合填充式”或者“耦合式的犯罪构成”,认定犯罪使用的是“加法”的逻辑。[2](P94-95)这种加法的逻辑,表明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实质上是关于犯罪行为结构

5、的理论,四个要件的叠加共同组合成一个犯罪行为,其目的在于为使用者提供一种有罪的指引,其弊端如下:1.名称引发的逻辑混乱。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经过整体分割以后由犯罪客体要件、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要件和犯罪主观要件组成。而且,这是一种犯罪成立意义上的犯罪构成,必须齐备全部四个要件,犯罪才能成立。因此,在认定犯罪成立之前,需要对各要件进行分析和判断。但是,在犯罪成立与否尚未确定之时,却已经将各要件称为“犯罪”的要件,明显有先入为主的嫌疑,带着浓厚的有罪推定的色彩———8在犯罪能否成立不能确定之前,就已经有了“犯罪”

6、的要件,犯罪的成立只能成为例行公事的组合过程,犯罪构成的使用者只不过是为了肯定犯罪的成立而不断寻找素材而已,这严重不符合犯罪认定的逻辑。这显然是陷入了逻辑上的怪圈:行为尚需犯罪构成来评价以认定犯罪是否成立,并且评价正处于进行过程中,然而最终结论却已经作为某种预设的当然前提在加以运用。在具体个案中,运用现行犯罪构成模式对行为进行评价,把论证的结论想当然地当作论证的前提,通过先入为主地把某行为认定为犯罪,使之成为前提性条件,再反过来运用四要件证实犯罪确实是成立的,是一种典型的有罪推定,逻辑荒谬。[3](P33)2.

7、价值前置。通过名称引发的逻辑混乱的表面现象,再作更进一步的思考,我们可以发现,这实质上是一种价值前置的思维方式。在通说的四要件体系里,是将犯罪客体要件放在首位的,而犯罪客体就是刑法保护的而为犯罪所侵害的社会关系,这就是实质性的价值判断。此判断一旦完成,行为就被定性,被告人无法为自己进行辩护,这是一种过分强调国家权力的做法,它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危险:(1)一旦发生使人心冲动的案件,感情上便产生处罚的强烈要求;(2)一旦行为人主观恶劣,便不充分调查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何种后果就进行处罚;(3)一旦危害结果重大,就不问行

8、为人的主观状态而进行处罚。所以,价值判断过于前置,不利于保障人权和实现法治。[4](P298)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这样一种观点可能会造成法官在“入罪”问题上的一种惯性的思维方式。因为在犯罪成立条件的法律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需要解释的事实特征,比如“规范的构成要件”,这些要件的存在为法官入罪提供了扩大解释的可能性。为了避免这种先入为主的指责,学者们试图通过重新排列构成要件的顺序来解决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