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726873
大小:32.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13
《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治疗新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治疗新进展[中图分类号]R59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5-0026-04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累及关节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基本病理改变为滑膜炎。该病多侵犯手、腕、足等小关节,呈慢性过程,发作与缓解交替。RA在我国的发病率为0.32%~0.36%,因此有一个十分庞大的患者群。但RA至今尚无特效疗法,仍停留于对炎症及后遗症的治疗。采取综合治疗,多数患者均能得到一定的疗效。现行治疗方法主要有一般疗法、药物治疗、理疗和外科治疗,本文就药物治疗及
2、国内外相关药物的新进展作一综述。1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10古代希腊、罗马的医生长期用柳树皮浸出液治疗炎症、疼痛等病症。1838年从柳树皮中提取得到水杨酸,1860年化学合成了水杨酸,1875年首次将水杨酸钠用于治疗,这便是最早的一种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于1899年问世,很快被证明是有效的解热镇痛药,较大剂量有抗炎作用。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阿司匹林始终是治疗风湿疾患的主要药物。1949年保泰松作为抗炎药出现于市场,但由于它具有严重的毒不良反应目前已被淘汰。吲哚美辛于1964年被开发,其抗炎作用不错,不良反应轻于保泰松。以后不断开发的许多非
3、甾体类抗炎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大多在减轻不良反应方面下工夫,形成了一个十分庞大的药物类别。非甾体类抗炎药代表药物有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双氯芬酸、美洛昔康等。该类药虽然对控制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有肯定疗效,但不能根治,也不能阻止病程的发展和并发症的出现,仅有对症治疗作用。2 糖皮质激素类药10激素治疗RA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目前临床应用的糖皮质激素有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其抗炎作用在所有药物中最强,但也不能阻止RA的病情进展和关节破坏,而且长期应用还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所以它也是治疗RA中最具有争议性的药物之一。1949年,一位已经
4、卧床3年的女性RA患者,接受英国医生给予的激素治疗,神奇般地缓解了疼痛,并能起床行走。这是第一个运用激素治疗的RA病例,曾经轰动世界,医学界以为找到了治疗RA的药物。但是,50年代初英国医生组织了系列的临床研究,确定激素不是治疗RA的良药。因为患者接受激素治疗后,减药停药非常困难,激素愈用愈多,长期使用激素治疗,不良反应超过疾病本身。1953年,英国医生已经在国际重要的医学期刊上发表文章,告诫大家不要滥用激素治疗RA。上世纪90年代,国际上治疗RA的观点主张在治疗初期加用小剂量激素,疗程尽量不要超过3个月,特别是作为等待慢作用抗风湿药起效的桥治疗。进入
5、本世纪,根据美国最新的研究观点认为,对于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可以延长激素的治疗,但不能增加激素的剂量。总体来说,激素在RA中使用应慎重,权衡利弊,严格掌握适应证并仔细观察临床反应。3 羟氯喹(HCQ)10本品为4-氨基喹啉衍生物类抗疟药,作用和机制与氯喹类似。许多研究都证实了HCQ对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是有益的。这些临床试验的结果包括受累关节的症状和体征的控制,关节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影像学关节受损症状减缓。羟氯喹作用广泛,能够通过抗炎、调节免疫系统,影响细胞因子的释放等机制发挥抗风湿作用。HCQ在目前的疗程、剂量下不良反应较少。临床应用比较安全,
6、其不良反应与每日的最大剂量相关,绝大多数的不良反应可自发缓解或减少药量后消失,视网膜病变为其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几乎是不可逆的,几项研究均发现视网膜损害与剂量相关。羟氯喹在体内的排泄出现两个时期,一是快排泄半衰期为3d,慢排泄半衰期为40d,其中经肾排泄45%,粪便排泄20%,皮肤排泄3%。用药6个月后达到96%的稳态,羟氯喹的疗效是氯喹的2/3,毒性作用是氯喹的1/2。羟氯喹对肾功能的影响较小,RA用羟基氯喹者肌苷清除率下降10%的患者仅13%,低于氯喹的为50%。HCQ治疗RA起效较慢,需要较长时间服用。4 柳氮磺胺吡啶(SASP)柳氮磺胺吡啶用于溃
7、疡性结肠炎及RA已有40多年的历史,它可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症状。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试验证明,该药能使c反应蛋白和血沉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作用机制并非是直接作用于免疫系统,而是柳氮磺胺吡啶在肠道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3-氨基水杨酸和磺胺吡啶,前者虽无抗菌作用,但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两药合用有消炎、镇痛,阻断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而使关节症状消失较快,对病程较长者关节症状消失后再给予维持量治疗,使疗效更加巩固。该药经济实惠,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多见,但往往较轻微,有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厌食、消化不良、抑郁、头痛等;对造血系统的毒
8、性虽然少见,但可引起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溶血性贫血等;肠溶片可以减轻胃肠道不良反应。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