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二历史材料与解析7.1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人教版选修6

2012届高二历史材料与解析7.1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人教版选修6

ID:11715703

大小:195.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13

2012届高二历史材料与解析7.1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人教版选修6_第1页
2012届高二历史材料与解析7.1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人教版选修6_第2页
2012届高二历史材料与解析7.1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人教版选修6_第3页
2012届高二历史材料与解析7.1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人教版选修6_第4页
2012届高二历史材料与解析7.1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人教版选修6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2届高二历史材料与解析7.1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人教版选修6》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课 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平遥古城1.平遥古城的价值平遥古城建于14世纪,是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汉族传统城镇的典范。城镇布局集中反映了5个多世纪以来,封建中国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方面的变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建筑同银行业关系密切,平遥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整个中国银行业的中心。──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解读】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这个评价,概括地点明了平遥古城的突出的普遍价值,在于它“是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汉族传统城镇的典范”,“集中反映了五个多世纪以来,封建中国在城市规模和建筑风格方面的变迁”,而且这里的建筑又“同银行业关

2、系密切”。2.平遥的历史平遥,古陶地,帝尧初封于陶即此。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秦汉始称平陶,属太原郡;东汉属河西郡;晋仍属太原;后魏①以太武名,焘改为平遥,属西河;后周省②;隋复属介休;唐属介州,贞观初属汾州,后属太原府;宋真宗仍属汾州,后属太原;金、元复属汾州;明万历二十四年③改汾州为府,仍隶焉。国朝④因之。光绪续修《平遥县志》卷一,《地舆志·沿革》【解读】平遥史称古陶,相传为远古时代帝尧的封地,始建于周宣王之时,北魏拓跋焘时称为平遥,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注释】①后魏:即北魏。②省:減省,即并入化县之意。③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

3、④国朝:本朝。这里指清朝。3.平遥古城墙〔材料一〕旧城狭小,东西两面俱低。周宣王①时,尹吉甫北伐狁,驻兵于此,筑西北二面,明洪武三年②重筑。周围十二里八分四厘,崇三丈二尺,濠深广各一丈。门六座,东西各二,南北各一。后建敌台、窝铺四十座。景泰③初知县萧重修。正德四年④知县田登修下东门城,又筑附廓关城一西。嘉靖十三年⑤因河冲城角,十九年举人雷洁、监生任良翰督率筑完,得免寇患。三十一年知县沈振又修西北二面,厚七尺,高六尺,筑北门瓮城。四十年沁州同知吕尧卿署县,又加高南城六尺。四十一年,知县张稽古因寇犯边,急砌砖墙,更新门楼,各竖匾题,士民颂德,立碑

4、于县仪门外左。隆庆三年⑥,知县岳维华增筑敌楼九十四座,俱用砖砌,仍于六门外制吊桥,立附城门,佥夫防守,各筑垛口,设团总官四员督之。……万历三年⑦,知县孟一脉用砖石包城四面,视往倍固。万历五年,知县董九仞广植树木于四濠,修葺圯坏。万历二十二年,知县周之度申请抚按,动本县民壮,修筑东西瓮城者三,皆以砖石。自是金汤巩固,保障万年矣。至本朝康熙二十三年⑧七八月间,因霪雨损坏,知县奉天黄汝钰捐俸补修,屹然完固。共计城墙二十五丈,城垛一百二十三堞。康熙三十五年七月,知县王杰补修南门瓮城二丈。三十六年六月补修下东门北外城小楼一座。本年六月二十八日,补修上东

5、门外南城六丈余。三十七年三月,补修北城四丈余。三十九年四月,知县王绶补修西城二丈余。四十年七月,补修上东门瓮城。四十一年五月,补修北西城二丈余,小城楼一座。四十二年四月补修南外城二十余丈。皇上西巡,大驾经过,建修四面大城楼。四十三年正月,补修南外城三十五丈。四十四年四月,补修上东门大门楼并门洞。四十五年,沿城植槐柳。光绪续修《平遥县志》卷二,《建置志·城池》〔材料二〕平遥旧称“古陶”,老城位于今县境西北12里处,旧有夯土城垣,相传为周代将领尹吉甫所筑。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全国各府、州、县城按等级地位普遍建造城垣,以凭防守,平遥城墙即建于

6、其时。洪武三年(1370年)在旧城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大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增修瓮城,创吊桥,四河植树,使平遥城墙规模完善。清代初期,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周长6157.7米,墙身素土夯实,外包砖石,墙高10米(垛口墙除外),墙顶宽3至6米,底宽9至12米。城墙形制按照“因地制宜,用险制塞”规划。东、西、北墙为方直,南墙随中都河蜿蜒而筑。平遥古城素有龟城之称,意在长生不老,青春永驻,坚如磐石,金汤永固。据

7、传古城六座城门各有象征和喻意:南门曰迎薰门为龟头,面向中都河。城外原有水井两眼,喻为龟之双目;北城门曰拱极门为龟尾,是全城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均经此流出;东西四座门和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曰永定门,下西门曰凤仪门以及上东门曰太和门,外城门向南而开,形似龟的三腿正常向前屈伸,唯有下东门曰亲翰门,其外城门经直向东而开,据说是古人建造城池时怕龟爬走,将其后腿──即下东门拉直并用绳绑好拴在距城八公里的麓台塔上。每座城门外都有重门瓮城,瓮城就是围在城门外的小城,或圆或方,平遥的瓮城均为方形,高与大城同,城顶建战棚,瓮城门开在侧面,以便在大城、瓮城上从两个

8、方向抵御来攻之敌。瓮城设内、外门,平时检查来往过客,有可疑时报警即可关上两座门,瓮城内被关之敌人即成“瓮中捉鳖”之势,故名之。──李彬《山西之旅》,广东旅游出版社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