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测试习: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测试习: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ID:11691657

大小:24.5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7-13

九年级语文测试习: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测试习: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单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知识积累(26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汲取(jí)机械(xiè)B.锲而不舍(qiè)玄虚(xuán)C.儒家(rǔ)诓骗(kuāng)D.脂粉(zhī)孜孜不倦(zī)2.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的一项是()(3分)A.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B.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C.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D.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A.《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罗迦•费

2、•因格,是美国实业家。B.《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C.《不求甚解》作者邓拓,代表作《燕山夜话》。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鲁迅,原名周作人。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4.下面文字中横线处,应填入的一项是()(3分)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A.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读书使人充实B.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C.作文使人

3、准确,讨论使人机智,读书使人充实D.讨论使人机智,读书使人充实,作文使人准确5.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3分)A.《论读书》是一篇杂文,作者是英国的哲学家培根。B.马南部是邓拓的笔名,《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C.《论读书》是论述读书的学习的目的、学习方法,阐述读书的重要作用。D.《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先破后立,层层论证。6.对标点符号用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破折号表示转折)B.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引号表示讽刺、否定)C.“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省略号表示思

4、考在进行)D.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问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括号表示解释、说明)7.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4分)眶()脊()诓()嵴()8.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的名誉。B.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C.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D.省悟:反省;感悟。二、阅读理解(44分)(一)(14分)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

5、慨叹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

6、欺力”。“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

7、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九月二十五日1.第1、2两段,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和论据?(4分)2.第1、2两段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2分)3.阅读文章3~5段,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的“突破口”?(3分)4.阅读文章6~8段,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你能举出证明作者观点的事例吗?(3分)5.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2分)(二)(22分)俗话说

8、:“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般来说,旁观者未必清。这些“旁观者”究竟清不清呢?其实,一点也不清。试想,四个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按理说,人人都应当是“当局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