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议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多元化经营.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多元化经营 [摘要]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和维持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也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基础和前提。本文着重从核心竞争力与多元化经营之间的关系分析入手,联系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现状,提出了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多元化经营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特征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最早是由美国经营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等人在《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当时是指:能使公司为顾客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技能和技术。之后又有了新的认识与发展,它主要指企业获取、配置人力资源、核心技术、声誉形成并能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 2.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一项
2、竞争力要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具备充分的用户价值,即能够为用户提供根本性的好处或效用。第二,具备独特性,即很难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第三,具备一定的延展性,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 二、多元化经营概述 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是由著名的“产品-市场”战略大师安索夫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多元化经营,也称多样化经营、多角化经营或跨行业经营,指的是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劳务的一种发展战略。美国学者戈特(Gort)认为,多元化是指企业产品的市场异质性,即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跨一个以上产业的经营方式或成长行为。从目前看,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利用
3、现有资源,开展多元化经营,可以规避风险,实现资源共享,产生1+1>2的效果。另一种认为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会造成人、财、物等资源分散,管理难度增加,效率下降。 三、核心竞争力与多元化经营的关系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多元化经营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关系主要体现为: 1.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多元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点的多元化战略能够进一步保证企业主营业务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推动企业的经营实力。其次,核心竞争力能够为企业提供进入相关多元化产业领域的潜力,能够保证企业竞争优势的延伸。最后,核心竞争力能够保证企业经营的独特性,不被竞争对手模仿和复制。 2.建立在核心竞
4、争力基础上的多元化经营战略,能够在更高层次上优化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应该取决于核心竞争力与企业自身的资源、组织、能力、技术相匹配的程度。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达到能够满足企业进人多元化发展领域的需要时,并能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时,企业理应选择多元化发展战略。我国目前一些著名企业正在或已经实施的多元化扩张,都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即随着战略形式由专业化向多元化转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更高层次上得到了优化、强化。2 总之,在选用多元化战略时,应该善于在多元化经营与核心竞争力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看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是否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点,并且又通过多元化强化了其核心
5、竞争力。 四、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现状及相关建议 1.企业多元化经营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元化经营战略在我国企业界非常盛行,然而业对于元化经营战略的理解和运用存在着误区,使我国企业在多元化的道路上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造成我国企业多元化战略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如急于求成,扩张无度,简单套用西方投资组合理论等,往往只关注多元化的业务组合,而忽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最终的结果是原来的优势被削弱了或者是没有了,而新的核心竞争力又没有形成,以至于使我国很多企业都走上覆灭的道路。 2.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的建议 对于我国企业来说,选择多元化经营必须慎重。因为绝大多数企业在尚未培育起自己的核
6、心竞争力的情况下,贸然采取多元化就会分散有限的资源,不仅无益于企业的再发展,反而可能使原有的竞争优势丧失。因此在选择多元化经营战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建立和培育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成功的多元化经营是建立在成功的专业化经营基础上的。如果企业在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竞争优势的情况下,不顾自身条件盲目选择多元化,成功的概率很小。在这一方面海尔的经验值得借鉴。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了实现进军世界500强的目标,海尔做出了多元化经营的战略决策,并提出了“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理论。这说明企业必须在自己原有或熟悉的行业做大、做强,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化规模,建立起核心竞争力,然后以此为中
7、心开拓多元化经营,才能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2)立足于现有资本结构的基础上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调整 多元化并非要求企业将资源平均分配到各项事业和产品中,而是应在多元化发展中选定企业已具有或将来能够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主导事业和主导产品,采用集中化发展战略,将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势集中起来发展这些主导事业和主导产品,同时,努力提高管理能力,积极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把企业的技术和技能融进核心产品,从而创造和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