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川沟特大桥现浇箱梁施工方案(最终)

交川沟特大桥现浇箱梁施工方案(最终)

ID:11676348

大小:1.06 MB

页数:93页

时间:2018-07-13

交川沟特大桥现浇箱梁施工方案(最终)_第1页
交川沟特大桥现浇箱梁施工方案(最终)_第2页
交川沟特大桥现浇箱梁施工方案(最终)_第3页
交川沟特大桥现浇箱梁施工方案(最终)_第4页
交川沟特大桥现浇箱梁施工方案(最终)_第5页
资源描述:

《交川沟特大桥现浇箱梁施工方案(最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交川沟特大桥现浇箱梁专项施工方案交川沟特大桥现浇箱梁专项施工方案1、编制依据1.1《新建铁路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甘肃段)站前工程BLTJ-1标段施工招标文件》、招标图纸及补遗(答疑)书等。1.2《新建铁路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施工图》宝兰客专施桥(特)20-I、20-II。1.3国家及相关部委颁布的法律、法规和铁道部颁布的现行设计规范、施工规范、技术指南、验收标准及其它有关文件资料。1.4施工现场实地勘察及周围地理环境情况。1.5本标段总体工期安排。1.6《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

2、号)1.7《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2-2010)1.8《铁路混凝土梁支架法现浇施工技术规程》(TB10110-2011)1.9GB/T19001--2000质量标准体系、GB/T2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建立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和《程序文件》。2、编制原则2.1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持证上岗”的原则,参建人员经安全考试合格后,方准上岗。2.2质量合格、安全无事故,遵守国家安全质量相关法律法规,执行GB/T19001标准。确保

3、质量第一,保证施工人员人身安全。-93-交川沟特大桥现浇箱梁专项施工方案2.3坚持专业化作业与综合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和专用设备的优势,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综合管理,合理调配,运用网络技术,科学安排各项施工程序,组织连续、均衡、紧凑有序地施工,确保工期目标实现。2.4以采用成熟的施工技术、先进的施工机械、完善的施工工艺为原则,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来确保工程质量。2.5拼装、吊装贝雷梁、型钢横梁和临时支墩钢管桩吊装、安装作业遵循“要点”的原则。2.6工前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培训,掌握技术要点

4、及应注意的安全事项,确保支墩施工万无一失,按施工组织计划进行。2.7重视环保,珍惜土地,严格执行GB/T2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控制环境污染,合理、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做好水土保持。2.8有效保护地下管线和既有构筑物,减少扰民、做好公共交通配合,切实维护建设单位及地方群众的利益,创建文明标准工地。2.9执行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关心职工生活,维护职业健康安全。3、编制范围DK702+563交川沟特大桥起讫里程:DK702+034.85-D

5、K703+092.35,现浇简支箱梁及现浇连续箱梁施工。4、工程概况交川沟特大桥位于天水市麦积区立远乡交川沟内,桥址距离310国道约5km,有乡村道路通过,交通较便利。交川沟常年流水,水深0.5m,河床纵坡陡,水流湍急,桥址处流域面积约66km2,百年设计流量Q1%=382.3m3/s。交川沟特大桥为高架车站桥,站内正线设四股道,两侧9m宽站台。-93-交川沟特大桥现浇箱梁专项施工方案交川沟特大桥起讫里程DK702+034.85-DK703+092.35,共长1057.5m。本桥为东岔车站四线桥,正线二股道居

6、中,线间距4.6m,两侧站线各一股道,与正线间距6.0m,全桥位于直线上,坡度1‰。上部结构形式为:2-31.1现浇预应力简支箱梁(标准32m现浇简支箱梁)+(31.85+5*32.7+31.85)m现浇预应力变宽道岔连续梁+2(2-31.1m)现浇预应力简支箱梁+2(14-31.1m)现浇预应力简支箱梁及站台梁+2(2-31.1m)现浇预应力简支箱梁+2*31.1m现浇预应力变宽简支箱梁+(31.85+2*32.7+31.85)m变宽道岔连续梁,见“附图1交川沟特大桥现浇箱梁施工平面布置图”。桥址地形地貌:

7、交川沟沟槽明显顺着,两岸岸坡陡峭,河谷呈“U”型,河床纵坡大,水流急。沟谷内植被茂密,地面高程一般为985m~1032m,相对高差约47m,河道为卵石河床,多大块漂石,直径1.5m。本桥跨越交川沟后顺河而上,占压原沟位置,故对原交川沟及南岸道路做改移处理。于DK702+715处改移交川沟原河道至本桥北侧。工程地质:桥址处涉及地层为第四系新统坡积黏质黄土、人工填土、洪积黏质黄土,细砂、中砂、粗砂、沙砾、细角砾土、细圆砾土、卵石土及漂石土;燕山期花岗岩及上元古界片岩夹片麻岩。地质构造:该桥址在大地构造上属秦岭褶皱

8、系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区内断裂构造活动频繁。前印支期以区域性褶皱和韧性变形为特征,印支期在强烈的区域右行扭动应力作用下,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弧形构造带,奠定了桥址内的基本构造格局。交川沟特大桥位于西秦岭北麓中山区。该桥宝鸡端DK702+033~DK702+420位于中元界片岩夹片麻岩地层中,岩体受花岗岩侵入影响严重,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在接触带上岩体完整性较差。桥址区无褶皱断裂构造通过,构造相对简单。-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