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66120
大小:1.24 MB
页数:44页
时间:2017-11-08
《第二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基础落实一、北魏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基础落实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改革的历史背景1.有利的社会条件2.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3.个人因素(二)改革的措施1.建立各种新的制度(1)制定制,整顿吏治。官吏俸禄(2)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设立三长制:这是北魏基层的行政组织,它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4)推行新的: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上的混乱
2、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均田制租调制2.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年正式迁都。难点突破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1)平城天气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2)平城地理位置偏僻,经常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3)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洛阳3.移风易俗(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2)讲汉语: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
3、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4)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统治。(5)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门阀制度(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
4、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先进文化与制度重点讲解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的原因(1)特点: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是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2)原因: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及改革的坚定信心。④民族融合的适宜环境。二、王安石变法(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1)阶级矛盾尖锐。(2)局面形成。2.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任用主张改革的、富弼等人进行改革,施行新政。这次改革发生在庆历年间,故称“庆历新政”。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
5、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强烈反对。新政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积贫积弱范仲淹(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1.富国之法(1)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这样既能使农民免受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2)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3)免役法:又称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相应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高利贷募役(4)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置,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5)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
6、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地主也不例外。这就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6)均输法:要求发运使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市易务官僚2.强兵之法(1)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十户为一保。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参与维持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还实行连坐法,同保之人要互相监督、检举。(2)保马法:规定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每户一匹,富户两匹,由政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购。(3)将兵法:在北方各路设100多“将”,每将置正将1人。“将”成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4)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3.取士之法(1)改革科举制度:废除,
7、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2)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3)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使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明经诸科经义(三)王安石变法的结局王安石变法触犯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一开始就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他们采用各种办法阻止改革。1085年,宋神宗去世,年幼的宋哲宗继位,由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她执政后,立即起用司马光等反对新法者。在高氏的支持下,司马光等逐步废除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