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616203
大小:27.83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7-13
《精编2018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联考试卷有全套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精编2018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联考试卷有全套答案(本试题卷共8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准确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 选择题作答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无效。3.非选择题作答时,用签字笔直接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核草稿上无效。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50分)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
2、体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B.神经递质、胰岛素、血浆蛋白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人体内细胞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细胞外液D.消化液、尿液属于细胞外液2.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B.免疫系统既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也是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C.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3.下列关于激素的阐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激素是信息分子 B.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C.激素是有机分子D.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4.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3、,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当①处受刺激时,整个神经元膜电位为外负内正C.②处的结构决定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D.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5.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各级神经中枢中,与有关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A.大脑、小脑、下丘脑 B.大脑、小脑、脑干C.大脑、脊髓、下丘脑 D.小脑、大脑、脑干6.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做材料,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a点左侧刺激,依次看到的现象是④②④③④B.在b点右侧刺激,依次看到的现象是④③
4、④②④C.在a、b两点中央刺激,依次看到的现象是④①④D.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依次看到的现象是④③④②④7.下列有关免疫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T细胞不仅在细胞免疫中发挥作用,在体液免疫中也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B.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也可能成为抗原C.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免疫活性物质不一定由免疫细胞产生8.如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种方式,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分泌细胞――→产生分泌物――→体液传递靶器官、靶细胞A.若分泌物为胰高血糖素,则可促进肌糖原分解补充血糖B.若分泌物为促胰液素,则分泌细胞位于小肠黏膜C.若分泌物为甲状腺激素,则可反馈调节下丘脑细胞的分
5、泌活动D.若分泌物为促甲状腺激素,则甲状腺为靶器官9.如图甲是某种特异性免疫的大致过程,图乙是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相关情况变化曲线。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正确的是 图甲 图乙A.图甲表示的是细胞免疫过程B.图乙中的二次免疫反应特点主要与图甲中的细胞④增殖分化的记忆细胞有关C.如果图甲中的细胞②全部失去,则图甲表示的免疫方式全部丧失D.图甲中细胞②和细胞⑦可以识别抗原10.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
6、敏感程度相同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11.右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B.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C.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D.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12.在农业生产上,2,4—D可用于麦田除草,其原理是A.高浓度时促进杂草衰老 B.高浓度时抑制杂草生长C.低浓度时促进杂草衰老 D.高浓度时促进小麦生长1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植物激素是一类化学物质 B.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
7、细胞内的代谢活动C.植物激素促进植物生长 D.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很少14.在农业生产中,对棉花、一些瓜果类进行打顶,其目的是A.抑制其开花结果 B.促进向光性C.抑制侧芽生长 D.促进侧芽生长15.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裸岩、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沙丘上进行的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