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604978
大小:3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2
《对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对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安徽省固镇县唐南中学左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教学改革开展的如火如荼:远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近学盘锦中学和凤城六中,特别是一些农村中学“取经”回来争相效仿,似乎在迷失的传统教学中找到了最佳的固定的教改模式,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纵观教改先进学校教学特点,无不在教学中关注学生、解放学生、发动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改的正确实施在教育教学中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
2、是,教改经验和教学模式是不能简单复制的,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应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不能盲目搞“拿来主义”否则就会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局面。下面就农村中学的一堂县级优质语文观摩课《送东阳马生序》为例,浅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农村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一、“课前经典诵读展示和学生预习展示环节”程式化,弱化了语文基本功训练这位老师在教学开始时让学生指定背诵《劝学》篇。课前三分钟经典诵读本事好事,但是不应限制篇目,更不应一背了事。可以由一位同学或讲述、或演讲、或背诵自己所学文章中喜爱的文章
3、、感兴趣的事,用最简练的语言介绍给大家,并要求最好说讲内容与本文有关,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感悟,这样可以让学生施展自己的才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预习展示环节,执教者安排了四位同学代表四个小组进行板演,要求每位同学写出一句名言警句,同时指出每人从文章中分别找出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之后又安排了四位同学代表本组按照板演内容进行讲解。这种形式可取,农村中学学生生活两点一线,学习资源匮乏,缺乏必要的课外资料,安排学生积累名言警句出发点很好,但学
4、生积累的知识缺乏系统性,显得杂乱无章,前后重复,学生对积累的知识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就某一个主题进行积累,也可以适当印发课外辅导材料,或者让学生彼此为班级添置相关图书,班内建立图书角,做到资源共享。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字词检查也不应流于形式,传统的“字字落实”不应一棍子打死,教师不必在课堂上多讲,但是并不意味课下学生可以不学,应面向全体让学生自己来“落实”检查应具体化全面化,真正扫清文言文中的字词障碍。二、“学生复述与合作探究展示环节”,缺乏过渡,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教师
5、在进行复述这一教学环节时,貌似创设情境实则十分突兀,教师阐述:假如时光可以倒流,请同学们闭上眼,跨越600余年的时光,回到明代把自己想象成宋濂,“用第一人称复述求学经历”。教师在处理这一环节上缺乏必要的过渡,让人感觉很不顺畅。教学过程要求各环节有梯度有衔接,水到渠成才能浑然一体。这节课尽管学生表演的很生动、很精彩,但是仍让人感到只是在“表演”,让听课教师感到很茫然。教师完全可以在解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适时交代背景,然后再让学生复述效果就更好了。从教学环节过渡中看,教师只是交代每个环节的步骤没有必要
6、的精彩点评即或偶尔点评也是差强人意,如:为了突出宋濂求学的艰苦教师居然想象出他衣衫褴褛的景象,说他像个乞丐,这有辱宋濂形象。庄子有云“水之积也不深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打铁需要腰杆硬”,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语文教育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造就合格优秀的语文教师,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三、“合作探究环节”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形同虚设,个性了“一小撮”沉默了“一大片”教学过程缺乏鼓励性语言在这一环节,教师让大家相互讨论,提倡
7、有个性的表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到讲台板演。我们看到仍然是那几个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从资料上直接抄下来,随后找几个同学进行讲解展示。整个过程波澜不惊。教师提倡有个性的表达却缺乏民主性,要求提问有价值却没有必要的引导。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个参与者更是一个引导者是“导演”。由于农村孩子性格内向,缺乏必要的锻炼,不善言辞,不敢发问,怕丢面子,教师应考虑适时适度的表扬,让学生敢于表达。要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要求学
8、生不迷信、不盲从。教师应有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发他们的思维、引领他们思考,合作探究不能只停留在机械的板演和程序化的解说。关于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实际是关乎一堂课的“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教师可以给定范围提示从哪个角度发问,真正做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整节课由于教师要求学生合作探究时缺乏必要的引导,使得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处于表面化、形式化,对“生成问题”的“流畅解决”,又让人感觉这节课是在“作秀”。照这样上法如果不是弱智谁都能上好这节课。教师真正的教学艺术体现在对“意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