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590935
大小:4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2
《罗维朋比色说明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罗维朋比色计使用说明书罗维朋比色计/比较测色仪使用说明书1.罗维朋比色计的用途及使用范围罗维朋比色计/比较测色仪(色辉计)是一种目视颜色测量仪器,它采用了国际公认的专用色标――罗维朋色标度来测量各种液体、胶体、固体和粉末样品的色度。该仪器具有结构简单,操罗维朋比色计/比较测色仪使用说明书1.罗维朋比色计的用途及使用范围 罗维朋比色计/比较测色仪(色辉计)是一种目视颜色测量仪器,它采用了国际公认的专用色标――罗维朋色标度来测量各种液体、胶体、固体和粉末样品的色度。该仪器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利的特点,常用于食油、饮料、果酱、化妆品、纺织
2、品、粮食、纸张等不同物质的颜色测量。罗维朋色标度是一种特殊的色度单位,它是一种非常简单而又相当完美的数字颜色语言。由于它能够简单、直观地测量各种颜色,又极易掌握,因此,罗维朋比较测色仪在国际上已为众多的国家所接受,应用极为广泛。2. 罗维朋比色计的使用环境2.1 温度:5°C~35°C;2.2 相对湿度:不大于85%;2.3 电源: AC220V±22V,50HZ±1HZ3. 罗维朋比色计的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1) 测量范围: 红 色: R0.1-79.9 罗维朋单位黄 色: Y0.1-79.9 罗维朋单位蓝 色:B0.1
3、-49.9 罗维朋单位中性灰色:N0.1-3.9 罗维朋单位(2) 最小示值: 0.1罗维朋单位(3) 白板漫反射率: >80%(4) 放大镜倍率: 1.9X(5)比色皿尺寸(mm):10×20×40 25.4×20×40 133.4×20×40(6) 电源: AC220V±22V,50HZ±1HZ(7) 功耗: 50W (8) 尺寸(mm):主机 408×346×110 观察筒 215 附件箱 34
4、0×160×80(9) 净重:9kg 4 罗维朋比色计的测量原理及结构4.1罗维朋滤色片罗维朋滤色片是用由浅到深逐渐变化的颜色玻璃组成的。罗维朋色标把品红叫做红,以R表示;青叫做蓝,以B表示;黄不变仍以Y表示;中性色实际上是不同程度的黑色,称为中性灰色用N表示。相同等级的蓝、红、黄滤色片组在一起,可以获得近似中性的颜色。罗维朋色标是用R、B、Y、N四个标度值来描述一种颜色的语言红 色: R0.1-79.9 罗维朋单位共25个标号等级0.1~0.9、1.0~9.0、10~70黄 色: Y0.1-79.9 罗维朋单位共25个标
5、号等级0.1~0.9、1.0~9.0、10~70蓝 色:B0.1-49.9 罗维朋单位共22个标号等级0.1~0.9、1.0~9.0、10~40中性灰色:N0.1-3.9 罗维朋单位共12个标号等级,0.1~0.9、1.0~3.04.2罗维朋比色计原理罗维朋比色计是利用减色法原理设计的目视色度计。它利用一系列的滤色片对白光加以吸收,通过滤色片后的光色与待测颜色进行比较测量。它是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目视测色仪器。可以测固状、液状等物质的颜色,国际上普遍用来测量色度的仪器。我国食油、松香、烤胶等行业及有关的国家标准也采用了这种仪
6、器。把一视场中两部份的颜色视觉效应调节到相同或相等的方法叫做颜色匹配,比较测色仪又名罗维朋比色计,罗维朋比色仪就应用了这一原理。通过目视匹配进行颜色比较测量.通过仪器上方竖向的目镜筒可以看到被放大了的左右两个方形的视场,左视场是待测色光,右视场是用三原色滤色片组合产生的比较色光。测量时通过调节左右视场的滤色片使两部份视场的颜色完全一致,调整中性滤色片来改变光的亮度,直到使它与待测色匹配。此时仪器所指示的罗维朋色标度就是被测物体的色度。4.3罗维朋比色计结构本仪器由标准白板、比色箱、罗维朋滤色片组和一镜筒组成,比色箱由一板金壳体构成,其
7、内表面涂有均匀的白色无光漆,左右有二个25W乳白灯泡,它们与白板各成±45°角,由六个面形成光线漫反射箱,以保证两观察视场具有相同的照明条件。箱底设有一矩形槽,用于放置长度小于150mm的比色皿,后盖板所开的二个孔装有标准白板,而下面一孔有时也装待测的非透明样品(另用附件中的装样夹具),比色箱前部有一滤色片盒,滤色片支架可在槽中自由移动,色片盒上有一个供装观察镜筒的螺旋。其旁边的电源开关可同时控制两只灯泡。观察镜筒下面的光学系统将光线反射90°并将观察视场分为左右二个部份,左部显示样品的颜色,右部显示滤色片的颜色,镜筒螺旋上的蓝色校正
8、滤色片用于校正光源的色温。5 罗维朋比色计使用方法5.1 安装仪器应尽量避免放置在窗前或阳光直射的地方,最好面向白色或中性色的无窗墙面,座位高度应合适,以便直接在目镜筒上观察视场。打开附件箱,在附件箱内装有一个镜筒,一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