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册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册

ID:11561414

大小:111.21 KB

页数:56页

时间:2018-07-12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册_第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册_第2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册_第3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册_第4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册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荷塘月色 朱自清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1、反复诵读课文,设身处地投入到作者描绘的环境中去,领悟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的联想,体会《荷塘月色》所状写的自然景物之美。2、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准确理解文中所反映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2、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二、教学重点  1、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

2、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 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语: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 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 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

3、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二)板书课题: 作者、写作时间地点,荷塘月色 朱自清 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 (三)作品结构分析 自学指导一: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请学生们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并理清情感脉络。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 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

4、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四)行文线索 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因此,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 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 

5、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 (五)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眼:心里颇不宁静 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分析思想感情: 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           ‖               ‖ 反映淡淡的哀愁 得到淡淡的喜悦 仍是淡淡的哀愁 (六)语句赏析 自学指导二: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赏析: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起笔的目的是什么? 可联系撰文时间启发学

6、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情况,说明作者思想状况,弄清他为什么要写荷塘月色之美,发思古之幽情。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此段抛开了写景,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态,蕴含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实际上,这“情”离不开“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发“独处”之情。 (七)布置作业: 重点阅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授 1、背诵第4段(集体背诵、提名背诵) 2、答问:第4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依怎样顺序写的?(以此引入

7、新课) 景物描写 (一)解析第4段: 自学指导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1.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2、深味作者匠心: 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作者笔下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神韵。荷叶田田,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 认识“通感”: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感

8、觉的转移”。相似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作用: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