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气、水两相脉冲中子氧活化水流测井解释方法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气、水两相脉冲中子氧活化水流测井解释方法研究长江大学(自然科学版)2011年5月第8卷第5期JournalofYangtzeUniversity(NatSciEdit)May.2011,Vo1.8No.5?65?doi:10.39B9/j.issn.1673—1409.2011.05.021气,水两相脉冲中子氧活化水流测井解释方法研究黎明,戴祖龙,吴朝全,邱金权(青海油田测试公司,青海茫崖816400)[摘要]对于产气携液井中气,水两相高速流动条件下的氧活化测井资料,常规的解释方法往往无法得到正确的结果.在分析井内流体流动状态的基础上,提出气,水
2、两相脉冲中子氧活化水流测井解释方法,即探测器计数率比值法和两相滑脱模型解释方法.涩北气田气井氧活化找水实践表明,该解释方法具有可行性.[关键词]氧活化测井;气,水两相;计数率比值法;滑脱模型[中图分类号]P631.84;TE357.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409(2011)05—0065一O3脉冲中子氧活化水流测井(以下简称氧活化测井)是一种通过记录活化氧的流动时间谱来确定仪器周围含氧流体流动状况的技术.由于不受注入流体粘度,大孔道地层,同位素沾污严重和高伽玛本底异常等因素的影响,因而该技术不但适用于注入量合适条件下的注入剖面
3、测井,还可用于查窜,验封和找漏,具有比较广泛的应用价值_l].对于氧活化测井资料的解释,研究者一般比较关注氧活化水流测井在低流量条件下的施工情况,但在多相高速流动条件下氧活化水流测井则较少涉及[4],尤其是在多相复杂流动情况下,用常规的氧活化水流测井资料解释方法来分析和评价水流状态,往往无法得到正确的结果.为此,笔者对气,水两相脉冲中子氧活化水流测井解释进行了研究.氧活化测井基本原理氧活化测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可控中子源发射高能快中子,使得仪器附近存在于水中的氧被活化并产生¨N的同位素,N发生J3衰变,释放出高能的y射线,通过一组伽马探测器对7射线
4、进行探测,根据源距和活化水通过探测器的时间确定水流速度,再由水流速度和流道横截面积来计算流量.若水静止,则应该是随时间呈指数规律递减的谱线;若水流动,则被活化的水流持续到达探测器,不断叠加,就会在各探测器的时间轴上出现谱峰.因此,测量得到的时间谱应包含本底,静态氧活化计数和流动氧活化计数3部分,一般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求解上述3部分信号_5].2新解释方法的提出2.1计数率}匕值计算法.在气,水两相流动情况下,气体携水高速沿井筒上行,被活化的水流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到达各个探测器,从而无法在水流时间记录区获得一个明显,完整的流动氧活化峰.以涩北气田1-
5、7-2井为例,该井测井时射开2层(1048.O~1050.4m层段和1051.6~1056.0m层段).在静水区中测得的无流动条件下呈指数衰减的水流时间谱(见图1)和有水流流动时的水流时间谱(见图2)有明显区别.从图2所可以看出,3,4号远探测器计数率曲线(D3,D4)无反应,表现为恒定的背景值;2号近探测器计数率曲线(D2)在活化时间之后迅速降至背景值,1号近探测器计数率曲线(D1)在活化时间之后出现了异于静水流条件下的时间谱曲线,说明该井内有水流流动.涩北气田1—7—2井各探测器计数及比值表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在1071.2m处(位于套管
6、静水区)DI/D2的比值为97.44,1050.8m处D1/D2的比值为72.31,说明有水从1051.6~1056.Om层段产出,从而引起比值改变.随着产水量的增加,D1/D2的比值逐渐变小.在501.1m处测得的是油管内[收稿日期]2011一O3—24[作者简介].黎明,劳,工程师.现主要从事生产测井,试井资料解释分析,评价和方法研究等方面的工作.?66?长江大学(自然科学版)2011年5目的计数率比值,由于管径缩小,流速变大,导致D1/D2比值发生变化,与现场实际情况符合.因此,将静水区比值作为标准,依照比值规律,用井口计量乘以一个系数C去
7、推算井底各层产水量Ⅲ,从而得到合理的解释结论.I庸.107935卫——旦l:1D2/垂/,,fI—W一',,w',^1,—,D3一.手睁,0幸^-q日—d04厂¨l■■『●】l-l…2一j●一Hl∞■■^厂铎度:1046.84JiIIi2stil!∞牙‰..{』.毳卅,^fVV垂1.lIj.;.:(>鬈ff..o注:D1,D2,D3和D4分别代表1,2,3和4号探测器计数率曲线,下同.图ll一7—2井静水流条件下的水流时问谱图21-7—2井有流动水条件下的水流时间谱表1涩北气田1—7—2井各探测器平均计数率及比值表爵深度i号探测器的平均2号
8、探测器的平均3号探测器的平均4号探测器的平j/m计数率D1/Hz计数率D2/Hz计数率D3/Hz计数率D4/Hz薮m/4137.8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