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研究的失范与归因、对策与重构

基础教育研究的失范与归因、对策与重构

ID:11470983

大小:36.5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7-12

基础教育研究的失范与归因、对策与重构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基础教育研究的失范与归因、对策与重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基础教育研究的失范与归因、对策与重构2007年3月第23卷第2期江苏教育学院(社会科学版)JournalofJiangsuInstituteofEducation(SocialScience)Mar..2007Vo1.23No.2基础教育研究的失范与归因,对策与重构瞿卫星(南京市栖霞区教育局,江苏南京210046)[摘要]基础教育研究表面繁荣的背后掩藏着深层的研究失范,这是基础教育研究最大的障碍和危机.对基础教育研究失范现象的梳理以及对策与重构的思考,有助于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立足基础教育的实践来研究教育并创造教育科学.[关键词]基础教

2、育;教育科研;失范;归因[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96(2007)O2—0012—04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师即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行动研究"等概念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教育文献中,这些不同的表述表达了一个共同的理念:作为实践者的教师,应当拥有教学研究的能力,应当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性知识"."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在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应该说,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师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科研积极性,这是令人欣喜的现象.但是,在这股刚刚涌动起来的科研热潮中,已经暴露出失范现象.如

3、果不及时加以疏导,任其发展下去,基础教育科研不但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与作用,还会直接影响基础教育科研的可持续性发展.一,基础教育研究的失范与归因1.对基础教育研究属性定位的偏失.教育或教学研究的分类,从术语看比较混乱,借鉴南京师范大学杨启亮教授的观点,可以对教育研究的类型作简单的分类:(1)依据研究的性质,可以归结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前者的指向具有普遍性,它可以为现有学科的知识体系增添新的东西,却并不考虑把研究结果直接用于实践;后者则指向特定的问题,是为解决当下的,实际的问题,或者就是为了直接应用而进行的研究.由实践者在实践中进行

4、的研究,显然更适合选择后者.遗憾的是,人们对使用"基础"和"应用"研究这两个术语已经产生了误解.我们认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是很重要的,不应以价值判断的等级来区分它们的高低.(2)依据研究的目标,可以归结为结论性研究和决策性研究.由于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研究者也越来越关注决策者和实践者的需要,以决策为目标的研究正逐步取代以结论为目标的研究.实践者在实践中进行研究,显然选择决策性研究更为合适.(3)依据研究的发生或缘起,可以归结为规划系统性研究和自发性研究.前者主要是由专业研究人员进行的规划性的,有严格计划和设计的,通常需要

5、较长时间跨度的研究,后者是由教育实践者在实践中发生的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较短周期的研究.…对于基础教育研究属性定位的偏失,导致了基础教育研究者研究角色定位失当.作为教育实践者的基础教育教师与教育专业研究者,虽然都是教育研究的主体,但二者在研究的重点和任务上是有所不同的.教育专业研究者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规划系统性研究,同时兼顾应用研究,追求科学知识的新发现和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这是因为基础研究和规划系统性研究对于研究者的素质,尤其是研究人员的理论素养要求较高,同时要求研究设备,技术,时间及财力等有充分的保障.这就决定了相当数量的基础研究和规

6、划系统性研究工作只能由一部分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高校研究人员在一定范围内完成.而教师从事的是具体的教书育人工作,直接面对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关注的焦点往往是实际问题的解决.其研究主要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展开的,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干预.因此,他们研究的优势在于应用研究和自发性研究着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育领域中最近的趋向表明,许多成功的研究在于它考虑到自己成果的直接应用.绝大多数任课教师显然喜欢这种趋向,因为他们赞成那些能直接派上用场的和直接产生有用知识的应用性更强的研究.2.基于非学术的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基础教

7、育教师的研究虽然在研究重点和任务上与教育[收稿日期]2007—01—10[作者简介]瞿卫星(1971一),男,江苏通州人,南京市栖霞区教育局副局长,教育硕士.一12~专业研究者研究有所不同,但在研究目的上同样必须坚持学术性:探索基础教育中的未知领域,以便揭示新规律,提出新见解,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行动策略,不断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不少基础教育教师尽管在热情地"搞教科研",然而兴趣根本不在研究上,搞"教科研"并非出于学术性目的,而似乎是他们为满足某种功利性需要的必然选择.虚假的,形式主义的,功利性

8、的,某些所谓的基础教育研究,宗旨和兴趣并不在于使教育和教学获得一些实质性的改变,学生素质获得一些实质性的提升,而是为了科研而科研,显示了浮躁的研究风气.具体表现为:(1)评定职称的需要.教师素质是我国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